再現潮間帶生命風華的大潭藻礁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再現潮間帶生命風華的大潭藻礁

2017年08月15日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近來,沸沸揚揚的桃園藻礁保衛戰,在環境保育、能源調配與國家發展之間持續的拉扯。執意開發的台灣中油,手持蔡英文總統「非核家園」的尚方寶劍砍向發現瀕危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的桃園大潭藻礁。台灣中油公司面對柴山多杯孔珊瑚出現在大潭藻礁的新事證,請出陳金德董事長親自出馬到桃園觀音區劃出4億補償金大餅,且根據媒體透漏,林全行政院長甚至希望環差能在半年之內結果。

柴山多孔杯珊瑚(楊松穎攝)

柴山多孔杯珊瑚(楊松穎攝)

這一切有關於觀塘工業區港陳年舊案的環差審查會演變成如此荒腔走板的鬧劇,卻只是源自於中油公司所聘請的生態諮詢顧問學者所作出「生態不好,生物不多」的結論。但也因為這樣大膽的結論,引起學術界與公民團體的反彈,使得大潭藻礁的神秘面紗也逐漸的被揭開。.

西海岸第一開發線  不為人知的潮間帶生態

退潮後露出水面的藻礁(桃園在地聯盟攝)
退潮後露出水面的藻礁(桃園在地聯盟攝

台灣,是位於亞洲大陸邊緣的島嶼,東邊面對寬廣無垠的大平洋,西邊與中國隔著平均水深只有不足50公尺的台灣海峽。而台灣的南北受到黑潮、南中國海流與中國沿岸流的貫穿,加上東北與西南兩大季風長年交換的洗禮,以及夏季颱風的肆虐,造就了台灣1千500公里海岸線上擁有多樣的棲地地多樣性。 過去,我們對台灣海岸的描述都是從北海岸與東北角的岩礁岸開始,走過西海岸的沙丘、灘地、河口、紅樹林一直達恆春墾丁海岸的珊瑚礁。而東海岸從宜蘭開始,河口、石礫、與珊瑚礁就依靠在極深太平洋的邊緣。這些多樣的棲地,提供許許多多海洋生物生長、繁殖、覓食的家,造就台灣相當高的海洋生物多樣性。

海陸交界的潮間帶是民眾接觸海洋的入口站。所謂的「潮間帶」是指在潮汐大潮期的絕對高潮和絕對低潮間露出的海岸,而在漲潮的最高潮位和退潮時退至最低潮位之間的區域會曝露在空氣中。潮間帶的寬度受到潮差的的大小、底質特性以及入海的坡度而定。例如新竹香山或是台中彰化一帶的泥灘地形,漲退潮之間距離可以超過二公里。相反的,在北海岸的岩礁或是墾丁的珊瑚礁沿岸潮間帶較短,受到海浪的作用較大。不同的海岸地形提供了不同的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也同時成為海岸遊憩和探索海洋生物最佳的自然教室。

多孔隙的藻礁生態系(桃園在地聯盟攝)

多孔隙的藻礁生態系(桃園在地聯盟攝)

然而,長期以來,台灣沿岸潮間帶一直是被犧牲破壞的地方。早年台灣西海岸的沙泥灘地就被認為是「沒有太多生物的地方」,為了經濟發展,大面積的潮間帶被填海造陸、開發港口或是工業區。而當高污染的鋼鐵、塑膠、化工等工廠進駐工業區之後,產生的爐渣或是底砂等高污染廢棄物繼續填海造陸或是被棄置在海岸,不斷的毒害海洋。而為了維護這些新生的陸地,消波塊與海堤不斷的在台灣西海岸築起一道道的水泥護牆,不僅阻絕台灣人親海的捷徑,更斷送海岸與潮間帶生物上岸、降海的通路。而在觀光客密集造訪的岩岸或是珊瑚礁,原本應該是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的潮間帶,也因為人們不斷的踩踏或是過量採捕,讓潮間帶的生態消失殆盡。在墾丁、綠島、小琉球和澎湖群島,一到夏天,滿坑滿谷踏浪的人潮都已是屢見不鮮的景象,而生機盎然的潮間帶早已不復記憶了。

持續減損的自然海岸(桃園觀新藻礁)

持續減損的自然海岸(桃園觀新藻礁)

桃園藻礁作為台灣海岸線上最不為人知的生態系之一,要探索藻礁就必須翻過猶如海岸沙漠的沙丘地形才能到達。冬天東北風夾雜刺骨的細砂,讓人幾乎睜不開眼睛,12°C冷風下,頂風前進,卻也寸步難行。夏天沙丘的高溫超過35°C,在毫無遮蔽烈日與脫水中暑的威脅下,也是舉步維艱。當好不容易到達藻礁,乍看之下,在黑砂為背景的黑色礁體上,的確看不太多的生物。如果以外表五彩繽紛的珊瑚礁來比對,還真得會認為是「生態不好,生物不多」。

但是,桃園藻礁卻與一般珊瑚礁不同。珊瑚礁岩是珊瑚死亡後,珊瑚礁碳酸鈣骨骼遺留下來的礁體,孔隙較少,就像實心磚塊一樣。而桃園大潭或是觀新藻礁是由殼狀珊瑚藻膠結之後堆疊而成,在礁和礁之間的孔隙非常多,猶如空心磚一般,因此,在藻礁的縫隙之間,生長著許多會鑽孔的生物。2013年發表在濕地學會刊的一篇論文就明顯指出,桃園大潭藻礁的底表動物、底內動物、魚類及鳥類的物種豐富度最高。整體而言,藻礁動物密度為高美濕地的5倍,香山濕地的8 倍,其中藻類、刺胞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與棘皮動物的物種多樣性較高,環節動物之物種數較少。就生物密度而言,環節動物與節肢動物的密度特別高。這些高多樣性、高密度的動物,白天躲在藻礁的縫隙中,可以躲避艷陽,等到夕陽西下,夜幕低垂後,就會跑到藻礁上展現出完全與白天完全不同的生態景像。

藻礁內的底內動物(楊松穎攝)

藻礁內的底內動物(楊松穎攝)

為了找出大潭藻礁生態還是很好、生物多樣性還是很高的科學證據,一群科學家、學生與桃園在地聯盟志工相約7月,到台灣中油公司執意開發成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桃園大潭藻礁進行調查。

三天三夜的努力  找尋藻礁中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為了搶救眼前這一片美景,一群人冒著下午攝氏36度烈日,在藻礁低潮線區以皮尺作為穿越線,利用固定方框進行珊瑚藻覆蓋比率以及物種多樣性的採樣,同時標定出柴山多杯孔珊瑚的座標;而另外一群學生則蹲在藻礁的潮溝間,以幾乎貼近礁體的距離,找尋住在藻礁表面的大型無脊椎動物;對於住在藻礁內部的底內動物,則有一群學生以採樣鐵管進行藻礁下20公分內的採樣。

以皮尺拉出穿越線,並以定量方框估計珊瑚覆蓋率(桃園在地聯盟攝)

以皮尺拉出穿越線,並以定量方框估計珊瑚覆蓋率(桃園在地聯盟攝)

在退潮後的小潮池的邊緣,我們陸續的發現數個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群體,有的仍在淺淺的水中,有的已是一半的群體露出在空氣中。暗紅色的珊瑚蟲藏身於黑色背景的藻礁間,除非蹲下來仔細端詳,不然是無法一虧夥伴們暱稱「孔小姐」——也就是柴山多杯孔珊瑚——的廬山真面目,更何況有些菟葵的顏色與群體外型跟孔小姐極為相似,常與孔小姐接鄰而居,讓人更難以發現她們的存在。

在4小時的踏查,我們走過要被開發的G1與G2區,總共紀錄了超過15個孔小姐的群體,最大的直徑有超過10公分。

柴山多孔杯珊瑚於大潭藻礁GPS定位(桃園在地聯盟製)

柴山多孔杯珊瑚於大潭藻礁GPS定位(桃園在地聯盟製)

穿越線隨機丟出的方框下,五彩繽紛的殼狀珊瑚藻清晰可見,而被泥沙覆蓋下的珊瑚藻也在清水沖洗下出現在我們眼前。當近距離仔細觀察,不同外型殼狀珊瑚藻都一一清楚的呈現。

而在多孔隙藻礁的礁體間,日本岩瓷蟹、薄誓岩瓷蟹、蜑螺、珠螺、阿拉伯寶螺等無脊椎動物不停的穿梭。而在藻礁內看得見底內動物包括穿孔貝與多毛類所製造鈣質或是革質的蟲管。

夕陽下色彩繽紛的殼狀珊瑚藻(桃園在地聯盟攝)

夕陽下色彩繽紛的殼狀珊瑚藻(桃園在地聯盟攝)

當太陽逐漸西沈,更多桃園在地聯盟的夥伴們也逐漸加入大退潮後夜間生物的調查。夜幕低垂,超過20盞的燈光在大潭的海邊亮起,在漆黑的夜裡找尋各式各樣的寶物。首先登場就是凶猛酋婦蟹,有著紅白相間的眼睛 與暗紅色的背甲,在露出水面的藻礁體間穿梭,數量之多,宛如廚房流理台上爬行的蟑螂一樣。有的嘴裡叼著魚、有的啃食著新鮮的透抽、更有大隻酋婦蟹拖著小隻的,上演自我親族相殘的戲碼。

夜探藻礁(桃園在地聯盟攝)

夜探藻礁(桃園在地聯盟攝)

而在淺淺的小潮池裡快速游動的短槳蟹也不遑多讓,大螯上常夾有小魚等戰利品。而更令人興奮的是,學生和志工夥伴們的燈光圍繞的潮池驚聲尖叫觀察正在潛沙的草蝦與沙蝦。 這些因為西海岸的棲地破壞與污染已消失30年的野生族群,再一次現身,證明了大潭藻礁的好生態,要不然睽違台灣30年成群的野生草蝦或是沙蝦,不會再這裏的潮池中到處可見。在拍攝完草蝦之後,時間已是晚上9點了,潮水也迅速的漲回來,因此,大夥決定決定收隊,結束今天藻礁生態與生物多樣踏查的行程,只剩白色蝦籠留至在礁體的潮溝間,等待明日一早的大豐收。

調查時發現的沙蝦、草蝦、盾尺短槳蟹與正在享用大餐的兇猛酋婦蟹(桃園在地聯盟攝)

調查時發現的沙蝦、草蝦、正在享用大餐的兇猛酋婦蟹與盾尺短槳蟹(桃園在地聯盟攝)

隔日清晨5點多,幾位早起的學生再次去大潭藻礁回收昨日放置的蝦籠,除了期待中的短槳蟹, 從籠子中我們發現兩隻身形巨大的裸胸鯙,一隻為淡網紋裸胸鯙長約90公分,體圍超過15公分。另外一隻為疏斑裸胸鯙,體長約為70公分,體圍大約10 公分。大夥決定在作完測量之後野放這兩隻俗稱薯鰻的裸胸鯙。這倆隻大傢伙不斷的在藻礁的潮溝中找尋回到深水區的路,終於在幾番掙扎之後,迎著晨曦游回安全的家。

淡網紋裸胸鯙與疏斑裸胸鯙。桃園在地聯盟攝。

淡網紋裸胸鯙與疏斑裸胸鯙。桃園在地聯盟攝。

三天三夜的探索之旅之後,志工、科學家與學生們帶著興奮和憂慮的心情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興奮的是在大潭藻礁生態我們發現大型的掠食性魚類(裸胸鯙)、久違的野生草蝦與沙蝦的自然族群、各式各樣的螃蟹、螺貝類、多毛類等支持藻礁食物網的生物。更親眼目睹色彩繽紛的殼狀珊瑚藻與難得一見的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

但是令人憂慮的是支持開發大潭藻礁的生態權威向中油與政府高層不斷輸送「生態不好,生物不多」錯誤的訊息,以及質疑柴山多杯孔珊瑚存在真實性而提出的「降級」謬論。這些開發的幽靈使得決策當局不願意就停建天然氣接收站以及替代方案進行可行性的評估,而執意填掉藻礁去建港與開發工業區。

如今,驚艷的大潭藻礁讓台灣潮間帶生物多樣性風華再現,不僅破除生態不好和降級柴山多杯孔珊瑚的魔咒,更讓所有參與科學調查的夥伴們充滿戰鬥力,相約下次大潮日,迎著夕陽再訪大潭!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