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決策者的摘要 一個新的社會契約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給決策者的摘要 一個新的社會契約

2017年10月28日
作者:德國全球變遷諮詢委員會(WBGU);中文翻譯: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團隊

近幾十年來,柏林圍牆倒塌、許多阿拉伯國家在持續進行民主化運動,這些現象,都再再證明世界正在持續轉型中的動態與推動力。這些朝向永續發展轉型的波動,帶給我們若干啟示:首先,若不朝永續方向發展,將會導致劇烈的崩壞。其次,轉型驅力其實早已隱藏在表面下有段相當的時間。在今天,這一點透過不僅全球價值以可衡量之方式傾向於永續有所體證。畢竟,以汲取石油與天然氣為命脈的獨裁政權(如蘇聯、利比亞)的垮臺,也讓仰賴「化石(fossil)」工業代謝的隱藏成本浮出檯面註1

以碳為基礎的世界發展模式,即便從規範視角觀之,亦難以為繼。因為它危及氣候系統的穩定性,也因此傷害後代子孫賴以生存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統(natural life-support system)。因此,邁向低碳社會轉型的道德之必要,誠可與廢除蓄奴以及禁止童工等議題等量齊觀。

化石經濟體制在世界各地發生變化已有一段時間。德國全球變遷諮詢委員會(German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WBGU)將此結構性轉型視作世界邁向永續社會的「鉅變」(Great Transformation)的開端。這個大轉型無可避免地必須符合在「保護地球永續的可承受範圍」之內(planetary guard rails)進行。許多長期性研究清楚顯示,全世界不斷有越來越多人期待這個邁向永續的行動,並以它作為長期的發展途徑。此外,不難體認,從日本核災事件後,我們必須要選擇邁向低碳,擯棄核能之捷徑,邁向未來。

因此,當下政治的當務之急是要克服永續轉型的障礙,同時加速變革過渡。WBGU認為,必須發展出一個長期秩序架構,以地球系統自然邊界為出發點,確保繁榮、民主與安全。尤其發展路徑必須符合國際社會於2010年在坎昆(Cancún)達成協議所規定的2℃氣候保護可承受範圍內。這個巨大的轉變必須在這十年完成,以便在2050年以前,將全球溫室氣體減少至最低量,才能避免氣候發生危險變化註2。因此,時間因素至關重要。

坎昆氣候高峰會。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CC BY-NC 2.0)。

坎昆氣候會議。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CC BY-NC 2.0)。

在本鑑定報告中,WBGU明確詳盡地闡述全面去碳(decarbonisation)科技可行性的事實、概述朝向永續轉型的商業與金融模式,同時也指出若干為達成氣候友善轉型的政治工具。我們還介紹必要的轉型,包括基礎設施、生產過程、管制系統和生活方式的深遠變革,並延伸出政治、社會、科學和經濟等不同領域間新型態的互動。有各種多層次路徑依賴和障礙,必須加以克服。此外,永續轉型也唯有在全世界的各民族國家,尤其是全球經濟方面,將全球合作機制置於自己的短期利益之前,才能成功逆轉不利趨勢,並邁向氣候友善與永續發展之路。從全球視點而言,這個轉型也涉及亟待解決的公正與公平議題。

因此,這場「鉅變」絕非自然天成之舉。若要在緊迫時限內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塑造難以規劃把握的過程。在歷史上這絕無僅有,因為過去的「世界大變革」(Jürgen Osterhammel語)都是逐步演化改變的結果。

歸納所述轉型的諸項挑戰,便可清楚地看出這些變革將遠遠超越科技和技術官僚的革新:這個社會變革事業,必須建立在一個新的「實業基礎」上。亦即一個新全球社會契約:有關低碳與永續全球經濟體系的轉型。這個社會契約奠基在一個核心概念上,即為避免極端氣候變遷及其他威脅人類之為地球系統一部分之危險,無論個人與公民社會、國家與全球國際社群、或是經濟與科學,都必須一同承擔共同責任。此社會契約整合關懷的文化(生態責任)、參與的文化(民主責任),以及對未來世代負有義務的文化(未來責任)。

契約要義之一是「積極主動的國家亦即國家角色會主動設定轉型為優先次序,增加公民參與管道,並在永續相關活動中提供不同的經濟選項。社會契約還包含新形態的全球政治意志形成與合作。為此範式的佳例是成立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比肩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理事會」(UN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乃至形成由國家、國際組織、城市、企業、學術與民間組織組成的不同國際氣候先鋒聯盟。

WBGU所發展的這個永續轉型新社會契約概念,並非紙上談兵,它毋寧已存在於人們的意識裡,好比19世紀工業化社會初現端倪一般。Karl Polanyi(1944)也歸結這個過程為「鉅變」,並表示「現代工業化社會」的穩定與認可,唯有透過將不受控制的市場動力與創新,嵌入憲政國家、民主政體乃至諸多福利國家安排之中,才能成功,也就是透過新的社會契約才可能出現。

WBGU透過強調轉型的科技與經濟可行性、描述變革行動者、指認障礙、以及發展對此的政治與制度性解決辦法,說明過渡到氣候友善與永續的各種康德(Immanuel Kant)所稱的「可能性條件(Condition of possibility)」。WBGU希望藉此鼓勵決策者,以及經濟與社會領袖,勇於做出改變。

康德。圖片來源:Smithsonian Institution Libraries(CC BY-NC 2.0)。
康德。圖片來源:Smithsonian Institution Libraries(CC BY-NC 2.0)。

註解:
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詞彙:化石燃料〉。環保署環境資源資料庫網頁。2016/9/9檢索。
2. 2006 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等七項溫室氣體。

WBGU World of Change Sustainable-society-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