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生態影展巡禮】與鷹飛翔——匈牙利格德勒生態影展(上)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歐洲生態影展巡禮】與鷹飛翔——匈牙利格德勒生態影展(上)

2017年12月16日
作者:李若韻(Joyun LEE)​
編按:生態影展,一條認識自然的捷徑,一場大地兒女的聚會,串聯創作與激發討論。在台灣,生態影展並非主流、定期舉行的更屈指可數。為此我們與影像工作者李若韻連線合作,她將親臨歐洲數個生態影展,分享它們如何成功地運作,又帶給人們何種影響。透過本系列文章,一趟精彩的歐洲生態影展巡禮即將啟程,邀您一同遍覽各處案例,在他山之石中激盪與醞釀出屬台灣特色的生態影展。

喀爾巴阡盆地的羊沒有護照──身處東歐內陸的匈牙利

《牧羊人之歌》,50分鐘,導演Sáfrány József,匈牙利製作

牧羊人與他的羊群們,順著水源,逐草而居,跨越一座座喀爾巴阡山脈群,在空曠的高地上,放聲唱著傳統歌謠,迴音順著薩爾河(Száva River),從匈牙利語開始、接著是賽爾維亞語、斯洛伐克語、俄語、與羅馬尼亞語,一條河流過的土地有多長,就跨過多少國家的語言,站在國家交界的草與羊沒有說話,他們只是大自然國度裡的子民。

這是匈牙利導演爵夫・沙法紐(Sáfrány József)所拍攝的《牧羊人之歌(Pastorale)》,像一首融合視覺與聽覺的朗誦長詩,以匈牙利牧羊者的生活為題,講述此傳統行業所面臨的環境衝擊,以溫厚的人文氣息,將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相互對照。

這是我在第三屆匈牙利格德勒影展印象最深刻的一部電影,每當想到匈牙利的風景時,耳朵裡總傳來片中民謠歌手安德烈.貝雷茲(Berecz Andràs)迴盪在山谷裡的歌聲,喀爾巴阡盆地開闊的風景也深深的印在腦海裡。該片得到喀爾巴阡盆地類競賽中的最佳文化價值獎,獎金50萬福林(約5萬7千台幣)。

身處內陸,面積約9萬3千平方公里的匈牙利,是台灣面積的三倍,但總人口數不到1千萬人,半數人口以農維生,國土有60%是已開發的耕地,20%則是草地牧場,雖然適合發展農業,但是匈牙利和台灣或全世界非強權國家一樣,國產製品都受到國際經濟貿易政策的影響,在影展負責國際聯繫工作的芭芭拉說:「我真的不知道這是怎麼了,我們超市的鮮奶是從巴伐利亞進口的,我們的肉是從德國來的,明明我學的是有機農業規劃,但我和我的同學們都不知道畢業後能不能找到工作。」

格德勒生態影展位在格德勒小鎮(Gödöllő),是距離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東北方約三十公里的郊區,在現在是一座幽靜的大學城,有著匈牙利著名的農業專業大學;在過去以格德勒宮(Gödöllői Királyi Kastély)著名,曾是19世紀奧匈帝國茜茜皇后最愛的行宮,只要她拜訪匈牙利,都會在格德勒宮的莊園裡騎馬,直至今日,格德勒小鎮的周邊郊區,依然有許多馬場與傳統馬術表演,算是匈牙利重要的文化遺產,問到芭芭拉和其他幫忙影展的同學們,格德勒的假日生活都怎麼安排時,他們也是回答我「騎馬、看馬」。「我只要這樣遠遠的看著牠們,就覺得很幸福呀!」熱愛自然,天真的芭芭拉說得滿臉喜悅。

格德勒宮由18世紀一貴族所建立,採用當時最時髦的巴洛克建築風格,19世紀奧匈帝國成立後,成為茜茜皇后最愛的行宮。

格德勒宮由18世紀一貴族所建立,採用當時最時髦的巴洛克建築風格,19世紀奧匈帝國成立後,成為茜茜皇后最愛的行宮。攝影:李若韻。

茜茜皇后出生於斯洛伐克,生性自由崇尚自然熱愛馬術,雖然是奧地利的皇后,但是在奧匈帝國共治期間努力學習匈牙利文,並力圖使匈牙利與奧地利地位平等,因此深受匈牙利民族喜愛,由於她前衛不羈的風格,在當時地位有如現代的黛安娜王妃,同樣身處於傳統皇室的禁錮,茜茜皇后是個悲劇角色。

茜茜皇后出生於斯洛伐克,生性自由崇尚自然熱愛馬術,雖然是奧地利的皇后,但是在奧匈帝國共治期間努力學習匈牙利文,並力圖使匈牙利與奧地利地位平等,因此深受匈牙利民族喜愛,由於她前衛不羈的風格,在當時地位有如現代的黛安娜王妃,同樣身處於傳統皇室的禁錮,茜茜皇后是個悲劇角色。攝影:李若韻。

為自己的土地感到驕傲——匈牙利格德勒生態影展

格德勒生態影展僅舉辦三天兩夜,但充分的利用時間與場地,在四座播放廳裡,從早到晚同步播放來自58個國家的300部電影,提供近20座獎項,除此之外,在格德勒小鎮最大的公園草坪裡,架設了近20座帳篷、牧場攤位、遊樂攤位,最重要的是不間斷的音樂表演舞台,有吃有喝又有得玩,而且完全免費,短短三天便吸引了近4萬名的觀賞人次。

實事求是的格德勒影展重視績效,在國際會議廳之前有專人替參觀人次計數

(左)實事求是的格德勒影展重視績效,在國際會議廳之前有專人替參觀人次計數;(右)第三屆格德勒生態影展在三天內吸引近4萬名的觀賞人次。攝影:李若韻。

格德勒影展的片單特色,是將入圍影片分成兩大類收件:一類為基本的「國際影像類」,有自然生態獎、環境保育獎、短片獎等;另一類則是「喀爾巴阡盆地類」,參加此獎的影片們必須在喀爾巴阡盆地境內拍攝,有自然影像獎、紀錄片獎、文化價值獎三種。

格德勒影展以地主國優勢,囊括了許多優秀的匈牙利電影,讓觀眾除了一飽匈牙利草原的曠野風情外,還能一探匈牙利的地底世界—在洞穴裡潛水!

《潛進洞穴布達佩斯》,50分鐘,導演Lerner Balázs,2017年,匈牙利製作

《前進洞穴布達佩斯》(Budapest Inferno-A Molnár János-barlang)將鏡頭朝向一個永無天日的神秘新世界——摩拿列諾水洞穴(Molnár János),它的某部分是乾燥的,就和一般的洞穴沒兩樣,直到1950年才被科學家發現,此洞穴尚有未開發的延伸區域,就在首都多瑙河的附近,被約攝氏20~28度的溫泉注滿,是歐洲目前最大因溫泉熱融現象而產生的水洞穴!

導演波萊奇.列內(Lerner Balázs)本身就是一個洞穴潛水迷,常常造訪位於布達佩斯的各種洞穴,求學背景為生物學與考古學的他,在本片與許多科學家合作,紀錄了許多美景之外的研究畫面。本片在第三屆格德勒影展不僅得到最佳科學紀錄片的優選,更得到該屆最大獎2017年歐洲藍緞帶(European Blue Ribbon)的殊榮,獎金為一百萬福林(約11萬台幣)。

烈酒與繡花——迷人的匈牙利文化

格德勒影展的風格實事求是,非常講求與會資料的完整,主辦單位甚至製作了一本約A4大小,多達148頁的影展手冊,供觀眾和影像工作者參考,內容匈牙利文與英文並陳,詳細介紹入圍影片與入圍導演,是選片時很好的參考資料,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入圍的匈牙利影片們幾乎都沒有英文字幕,實在是很可惜,在和非匈牙利籍的導演們聊天時,大家都說畫面很美,但內容都用猜的。

影展手冊有一頁「絕對主觀的影片推薦」很有趣,可以感受到影展單位極欲將生態電影同等於一般影視的地位宣傳,他們請到匈牙利國寶級導演沙寶・伊斯特凡(István Szabó)透露自己對該屆片單的喜好,導演沙寶曾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並以「陽光情人(Sunshine)」一片走紅國際,該片描述一戶猶太家族在歷經奧匈帝國的衰退、二戰時期顛簸,使得三代人生在不同政治取向上纏鬥的家族史,由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主演。

沙寶的電影幾乎都自己編劇或擔任原創故事,因此在絕對主觀的評論中,他談到電影故事對他而言有三大要素:「原創故事技巧、情緒鋪陳、戲劇化的訴說手法」,他認爲這些基本要件能放諸在各類型的影像故事裡,即便是生態電影。

推薦名單裡他點名了一些也同被評審青睞的得獎影片,尤其一部來自年輕導演的誠實之作《我的希克洛小鎮》(Siklód for me),沙寶認為這個故事已經開始挖掘自我內心。

《我的希克洛小鎮》,45分鐘,導演Rácz Géza,2014年,匈牙利/羅馬尼亞製作

希克洛小鎮位於羅馬尼亞,是塊人口凋零的寒冷偏鄉,導演傑禾・瑞可斯(Rácz Géza)拍攝了平凡的小鎮日常:雪地、私釀烈酒、大塊肉。在故事中他將受訪者分作兩類人,一類是從未離開過家鄉的人,一類是在外地闖蕩後決定返鄉的人,他比較兩類雖然對人生有不同的看法與價值觀,但對家鄉所給予傳統文化,卻是抱持著同樣的情懷。

採訪格德勒影展的期間,我品嚐了匈牙利的名產:15cc的帕林卡(Pálinka),它是一種自杏桃、梨子、櫻桃等蒸餾出來的果釀烈酒,濃度約50%,顏色透明,有點像台灣的高粱酒,但多了濃郁的水果香氣,慢慢喝,很順很溫暖。私釀家傳的帕林卡,是喀爾巴阡盆地周圍的國家的傳統文化,也常出現在《希克洛小鎮》片中,該片獲得該屆喀爾巴阡盆地主題的最佳創意獎,獎金50萬福林(約5萬7千台幣)。

《瑞默可民族服飾誌》,13分鐘,導演Balázs Béla,2016年,匈牙利製作

格德勒影展像是一場匈牙利的生態文化展示,除了看盡自然風光外,我也在《瑞默可民族服飾誌》(Living Folk Costumes Rimóc- The Mannequin Museum)看到軟性的匈牙利美學—刺繡!

旅行過布達佩斯的人可能會知道,匈牙利風情的刺繡花布紀念品幾乎滿街都是。但這項將植物型態完全應用在傳統服飾上的技藝,其實有節日與身份限定。在《瑞默可民族服飾誌》中,導演碧蘿・柏拉許(Balázs Béla)製作了一系列共十集的短片,介紹瑞默可地區的女性傳統服飾,除了紀錄從無到有的衣服製作,也訪問了製衣師傅面臨現代文化衝擊的心情。

四種觀影場地、四種觀影心情

格德勒影展佔地面積廣大,主要舉辦在格德勒宮的會議廳中,有著巴洛克裝飾美學的瑰力,只要是需要聲光效果的生態大片,都會在這個能容納500人的會議廳中播放;頒獎晚會與典禮也選於此,在國際宣傳的曝光上得體大器,並附有即時英文口譯。

格德勒影展最大型的放映廳,辦在格德勒宮的國際會議廳,能容納500人。天花板是裝飾華麗的吊燈,牆上佈滿了茜茜皇后與奧匈帝國皇帝的肖像,說明匈牙利過去的輝煌歲月。

格德勒影展最大型的放映廳,辦在格德勒宮的國際會議廳,能容納500人。天花板是裝飾華麗的吊燈,牆上佈滿了茜茜皇后與奧匈帝國皇帝的肖像,說明匈牙利過去的輝煌歲月。攝影:李若韻。

如果是比較議題性的環境紀錄片,或是比較實驗性的短片,則在格德勒宮的地下視聽室播放,共有兩間,每間僅能容納20人,雖然空間不大,但觀眾卻能直接與影像工作者面對面討論。

除此之外,格德勒影展最吸睛的場地,是位在格德勒宮正對面的艾索公園(Alsópark)的廣大草坪,和大多數的生態影展一樣,格德勒影展也邀請了許多保育協會進駐設攤,搭起了許多棚子,但最有趣的是一個中型帳篷,裡面竟然是一個放映場地,主要播放「喀爾巴阡盆地類別」的競賽影片,我在這個帳篷裡看到了很多的老鷹、綿羊、還有繡花。在帳篷裡看電影,坐在簡單的長凳上,腳踩著公園草地,別有一番滋味。

地下室放映廳袖珍,僅能容納20人,觀眾能直接與影像工作者交流。

地下室放映廳袖珍,僅能容納20人,觀眾能直接與影像工作者交流。攝影:李若韻。

帳篷放映廳位在公園草坪上,專門播放喀爾巴阡文化類影片

帳篷放映廳位在公園草坪上,專門播放喀爾巴阡文化類影片。攝影:李若韻。

格德勒影展的競賽影片眾多,而且多含有一種人文氣質的故事感,一整天看片下來非常充實,也非常疲憊,像是壓縮時空虛擬的環遊世界!格德勒影展很體貼的提供一個夜間看片的選擇,利用夏季八點夕陽西下後,趁著黑夜,在大草地上架起銀幕,瞬間成為戶外電影院。

在台灣我們可能稱呼這種為蚊子電影院,不過夏初的匈牙利到了晚上只有10幾度的低溫,蚊子們應該沒辦法來,只有多如螞蟻的觀眾們,或坐或臥的在大草地上一起看電影。

影展單位很聰明的選擇非影展競賽內的劇情片,除了有明星演員較能停下腳步外,少了叨叨不絮的紀錄片旁白解釋,真的也讓大家鬆一口氣!

戶外草地在白天是音樂表演舞台,在天黑後便化身為電影放映廳

戶外草地在白天是音樂表演舞台,在天黑後便化身為電影放映廳。攝影:李若韻。

像是第一天晚上我忙到九點多才有空坐下來看片,影展播放尚雷諾(Jean Reno)主演的《鷹之路》(Brothers of the Wind),利用一老鷹家族與一人類家族相互對照的溫馨故事:老鷹家族的媽媽產下了一對兄弟,但因生存條件她只能照顧一隻幼鷹,幼鷹弟弟因此被踢下懸崖自求多福;人類家族的孤獨男孩撿起了幼鷹弟弟,彼此相互陪伴成長,多年後的他們變得強壯,但內心對於自身家族的傷痛未解,在困惑中已迎向未知人生。本片利用大自然依存與競爭的關係,做情感上的寓意。

《鷹之路》,98分鐘,導演Gerardo Olivares, Otmar Penker,2016年,法國製作

我在影展期間認識一位來自莫斯科的女導演,她興奮的跟我分享這是一部太美的作品,那麼的隱喻、深透人心。對於我而言,我真的是太累了,我只記得在看片的同時,我向飲食攤位點了一大碗匈牙利傳統魚湯(Halászlé),滿滿的紅椒與魚塊當前,又紅又鹹又熱,趁著冷颼颼的晚風,搭配電影中老鷹俯瞰山谷時的落山風,大口大口的喝下,嗯!我很喜歡這樣的收工回憶!不知道坐在我旁邊,依偎在一起看電影的父子們是怎麼想的?

格德勒影展雖然對匈牙利來說是重要的國際事件,但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地方性活動,它讓生態保育議題情感化、生活化,讓人消化起來沒有負擔,並且覺得溫暖。

參加影展像是一場看片馬拉松,到達晚上的最後一部片時,搭配著匈牙利傳統魚湯,倍感溫馨。

參加影展像是一場看片馬拉松,到達晚上的最後一部片時,搭配著匈牙利傳統魚湯,倍感溫馨。攝影:李若韻。

※ 本專欄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