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知目標】馬魯拉果油熱銷美妝市場 愛美人士慎防「生物剽竊」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愛知目標】馬魯拉果油熱銷美妝市場 愛美人士慎防「生物剽竊」

2017年11月21日
作者:李育琴(本報特約記者)

「來自納米比亞冷壓初榨的馬魯拉油,被稱為『奢華之油』,它富含抗氧化劑,擁有原花青素、兒茶素和類黃酮,有助皮膚保濕,恢復肌膚柔亮光澤。本產品配方含有100%優質未精煉的馬魯拉油,從馬魯拉果實內核萃取,氣味芳香天然、中性且不油膩。」加拿大的美妝公司採用非洲原產的馬魯拉果油(Marula Oil)為主要成分,生產護膚產品,並以高價值天然產品形象加以行銷,在崇尚自然環保趨勢的歐美消費市場,這樣的商品越來越受歡迎。

馬魯拉樹原產地在非洲納米比亞和波扎那,納米比亞中北部的婦女會採收果實作成酒、果汁或油食用。過去每到豐收的季節,馬魯拉酒用來獻給國王或部落頭人,這項傳統現在雖已消失,但慶祝豐收的時節,大家會聚在一起分享同樂,這是馬魯拉樹與在地原住民共生的文化。

隨著馬魯拉果的成分和優點被歐美發現,自1990年代開始,跨國美妝業者紛紛來到納米比亞採購這項原生天然資源,美體小舖(The Body Shop)就是跑在最前頭的業者之一。除了馬魯拉果,納米比亞還有多種原生植物被國際業者看上,例如娜拉瓜、魔鬼爪、海檀木、沒藥、喀拉哈里瓜、馬拉馬豆、可樂豆、火地亞仙人掌等等。

不過,令人憂心的是,遠在非洲原住民社區的農民為這些跨國企業採收當地馬魯拉果和其他植物,提供天然原料運送到歐美生產高價值產品,然而他們卻未能在龐大的美妝、藥品產業商機中分得利潤,這些原生植物的地主國,也可能因為天然資源大量開採,面臨生態環境退化的危機。

馬魯拉果。圖片來源:Ton Rulkens (CC BY-SA 2.0)。

馬魯拉果。圖片來源:Ton Rulkens (CC BY-SA 2.0)。

生物剽竊在納米比亞問題嚴重

事實上,非洲、南美、中南半島等未開發地區國家,往往就是生物遺傳資源(genetic resources)極為豐富的國家,他們除了面對國家自然資源遭受跨國企業不公平的對待,也因先進國家業者經常利用科技進行生物探勘(bioprospect),取得當地遺傳資源後研發商品,進而將其申請為智慧財產權,甚至於把遺傳資源直接拿去申請專利,這就是令第三世界國家長期詬病和痛斥的「生物剽竊」(biopiracy)。

簡單的說,擅用原住民社區的傳統知識和遺傳資源,卻未經允許或提供補償,就是「生物剽竊」,納米比亞政府指出,這個問題在該國非常嚴重。

「當地原住民社區缺乏法令支持他們利用生物資源賺取獲利,造成了生物剽竊的盛行。」納馬傳統領袖協會(Nama Traditional Leaders Association)秘書長凱拉貝(Lazarus Kairabeb)說。這些企業能夠輕易取得原住民的遺傳資源和傳統智慧,是因為部分原住民社區仰賴供應業者這些生物資源而活,已經與生物剽竊形成了共生關係。「因為政府沒有訂定法令要求私人企業補償社區,或將這些原住民視為國際商機的權益相關者,居民在貧窮的壓力下,產生了緊繃和不滿,進而非法取用這些資源。」

馬魯拉樹。圖片來源:Bernard DUPONT (CC BY-SA 2.0)。

馬魯拉樹。圖片來源:Bernard DUPONT (CC BY-SA 2.0)。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納米比亞政府在2007年設立了「臨時生物探勘委員會」,把各個不同組織及社區拉進來,一起討論遺傳資源和利益共享的問題。

委員會由環境和觀光旅遊部主導,政府各部門包括農業部、水利與森林部、貿易與產業部,以及司法與教育部等,也邀請納米比亞大學、私部門和NGOs的代表共同組成。

要防止生物剽竊,為在地社區帶來公平利益,第一步就是要草擬在地社區「取得與利益共享」(access and benefit-sharing)的策略,目標是讓在地社區對其所有的資源和使用方式擁有發言權。委員會的最終目標,就是為納米比亞完成《名古屋議定書》所要求的國內立法。

《名古屋議定書》 遺傳資源取得與利益公平共享

2010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第十屆大會(COP10)通過的《名古屋議定書》,是針對利用遺傳資源必須共享利益的國際協定,於2014年10月12日正式生效,目前約有100個會員國簽署。這些簽署國必須制定國內的法令和法規,建立符合「遺傳資源取得與利益公平共享」(access and benefit-sharing, ABS)要求的程序,讓個人、公司或其他組織合法取得並利用遺傳資源。

例如歐盟法規第511/2014條,就要求在歐洲進行生物多樣性研究和發展的公司及組織,必須確保這些活動遵從在地國ABS的要求。其他國家如巴西、印度和南非,也已完成了ABS的立法。納米比亞雖然目前還未正式立法,但其立法的方法和過程值得參考。

手工為馬魯拉果去殼。圖片來源:Sheona Shackleton, CIFOR(CC BY-NC-ND 2.0)。

手工為馬魯拉果去殼。圖片來源:Sheona Shackleton, CIFOR(CC BY-NC-ND 2.0)。

法案擬定過程:走出官署、進入社區村落討論 

環境事務部保育科學主任卡尼梅(Ndapanda Kanime)指出,在討論立法的過程中,從政府機構、警察到傳統組織,都一起參與了解什麼是生物剽竊,對國家或社區有何意義,他們也提出法案的內容建議。而且各機構間緊密合作,她說,「臨時生物探勘委員會」這個跨部門主題式的委員會,對於培養合作精神很有幫助,委員會成員不僅樂於分享資訊,也主動參與討論,並且負責地在回到該部門時,把相關進度告知同仁。

另一方面,環境部團隊走出官署,進入在地社區和村落。他們請益傳統領袖和地方首領,有關法令該有哪些內容,並鼓勵他們支持這項政策。為了確保納米比亞14個區域都能積極參與,他們設計了綜合籌備活動,舉辦五場區域會議,最後在2012年舉辦最終法案的全國性工作坊。

該項法案(草案)宣告,任何人要針對遺傳資源進行研究、商業化或加值應用,包含與傳統知識相關的遺傳資源,必須先獲得環境與觀光旅遊部的准許,且外部人員必須取得當地領袖的同意,才能進行研究或出口自然產品。

雖然立法過程漫長,但今(2017)年4月,納米比亞國會下議院已通過這項法案,將交由上議院審查後可望通過。

利用馬魯拉油製作出來的肥皂與保養品。圖片來源:Sheona Shackleton, CIFOR (CC BY-NC-ND 2.0)。

利用馬魯拉油製作出來的肥皂與保養品。圖片來源:Sheona Shackleton, CIFOR (CC BY-NC-ND 2.0)。

發展「生物貿易」綠色經濟

納米比亞是聯合國協助發展「生物貿易」(BioTrade)綠色經濟的國家之一。「生物貿易」是指在環境、社會和經濟永續的標準下,將原生生物多樣性進行收集、生產、轉移和商業化的商品和服務。

201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表納米比亞生物貿易報告指出,2008-2012年間銷售原生植物產品的收入預估超過一億納幣(約700萬美元),且大約有8000人參與這個部門的工作,其中90%是女性。雖然生物貿易看來對GDP的貢獻微不足道,但對國家經濟很重要,因為它對鄉村地區人民的生計有所貢獻,也為他們增加額外收入。聯合國指出,合法生物貿易貢獻了納米比亞GDP的4.5%,預估未來可達到7%。

研究納米比亞社區天然資源管理計畫的南非國際事務研究中心(SAIIA)研究員卡勒法(Kassahun Kelifa)表示,非洲國家可以透過推廣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保育的作法,善用其原生生物資源開展永續利用和貿易,為其自然資本增加價值,支持經濟、社會和環保倡議,並且在地方上建立更永續環保的綠色經濟。

愛知目標16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