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車成本超級高! 新加坡力推車輛「零成長」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擁車成本超級高! 新加坡力推車輛「零成長」

「低碳交通」系列十

2018年01月05日
作者:新馬小歐

同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常被台灣拿來互比的新加坡,又有新動作了。今年2月起,新加坡宣佈不再增加汽車和機車核配數量,打算讓新車(包括中小型汽車、大型豪華車、摩托車三種)市場年成長率從目前的0.25%;直接降到零!消息一經披露,立刻引起廣泛討論。

新加坡公路。圖片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新加坡公路。圖片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限制中小型車,轉而投資大眾運輸

根據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公告檔,車輛「零成長」的政策考量在於,為了降低土地負荷,並且平衡各種需求。官方資料指出,目前道路已占新加坡全島12%的土地面積,往後擴大道路網絡的可能性非常有限。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新加坡第一次出手「打車」了。據當地《聯合早報》報導,政府早有計畫逐步削減中小型車輛。2009年之前,政府允許的新車市場年增長率為3%,2009年下調至1.5%,過三年又縮減至1%,到了2018年1月只剩0.25%。掐指一算,2017年11月到2018年1月的擁車證配額只剩25,913張,平均每月為8,635張,比過去每月水準少了近500張。 面對打車政策的唯二例外是,商用類的貨車和公車不在此限,可維持現有年增率(0.25%)直到2021年第一季。

取而代之的是,政府要在五年內投資280億新元(約合6,200億台幣)擴建捷運系統和公車網絡。過去六年,新加坡的地鐵路網已延長了30%、新建了41個新站,還曾投入11億新幣(將近250億台幣)改善公車服務品質。

新加坡生活成本全球名列前茅,主因之一即是貴得嚇人的用車成本。圖片來源:《經濟學人》調查「cost-of-living survey」

新加坡生活成本全球名列前茅,主因之一即是貴得嚇人的用車成本。圖片來源:《經濟學人》調查「cost-of-living survey」。

不過,《經濟學人》不久前公佈的「cost-of-living survey」調查了133個城市,指出新加坡是全球生活成本最昂貴的城市,不但比第二名的香港多5%,甚至比全美首善之都紐約整整高出20%!《時代雜誌》分析主因之一,即是當地居高不下的汽車擁有成本。以一台全新的福斯(Volkswagen)小客車Golf為例,在美國只要兩萬美元即可入手,在新加坡卻得付出9萬美元( 超過270萬台幣),此般費用在台灣已經買得起雙B了。

特殊懲罰規費,提高車輛擁有成本

如此懸殊價差,導因於新加坡特有的「擁車證」(Certificate of Entitlement, COE)制度。這項政策源自1990年,當時政府同樣是為限制汽車數量增加,規定一張擁車證有效期10年,由陸路交通管理局每月公布投標結果,取得擁車證的民眾才能購買車輛。查詢2017年10月最新資料,一張中小型車的擁車證價格高達41,761新幣( 超過92萬台幣)。聽起來很貴嗎?之前的開標行情還曾超過5萬新幣。

不只如此,除了要先標到擁車證,還有高昂的「附加註冊費」(Additional Registration Fee,簡稱ARF)得付。政府資料顯示,以7.5萬新幣( 近170萬台幣)的新車為例,必須支付10.7萬新幣( 逾240萬台幣)的附加註冊費。加上前述的擁車證,想在新加坡買輛7.5萬新幣的車,車子還沒到手之前,就得先繳納至少將近15萬新幣、幾乎是兩倍車價的懲罰性規費!

新加坡政府想用「打車」政策,誘導民眾轉搭大眾運輸,成效如何尚待觀察。圖片來源: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

新加坡政府想用「打車」政策,誘導民眾轉搭大眾運輸,成效如何尚待觀察。圖片來源: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

既然已有這般嚴苛的制度,為何新加坡還要進一步提出車輛零成長政策?答案是,因為政府覺得車輛縮減的速度還不夠快。過去五年(2011~16),新加坡的中小型車保有量從59萬輛減至55萬輛,減幅只有6.7%。而且從統計局的數據也發現,擁有汽車的家庭比例從2003年的35.4%,悄悄攀升至2013年的42.1%。長年來被當地人視為身份地位象徵的「5C」(car, condo, cash, credit card, and country club),汽車即是其中之一。

換句話說,新加坡人民對政府的打車手法早就不陌生,現在他們關注的重點反在於:汽車零成長政策是否繼續堆高車價(包括擁車證等規費)?至於政府希望藉此手段提高大眾運輸搭乘率,能否如願又是另一回事了。

註:「附加註冊費」按車價級距分別計算,前2萬新幣車價課徵100%,接下來3萬課徵140%,再超過(5萬新幣)的車價須繳納180%。故購買7.5萬新幣的車輛,共要支付10.7萬新幣的附加註冊費。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