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魚礁恐成捕魚陷阱 漁業署坦言:巡守人力確實缺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人工魚礁恐成捕魚陷阱 漁業署坦言:巡守人力確實缺

2018年05月15日
摘錄自2018年5月14日聯合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台電今年補助苗栗縣政府1.5億元在通霄漁港投放人工魚礁,第一期預計投放21座已完工,還要繼續執行二、三期。學者與環保團體都認為,人工魚礁在國外是保育工作,但到了台灣,沒有評估後續效益,無巡守人力、聚魚效應下,更可能成為過度捕撈的陷阱,是錯誤政策。

根據漁業署資料顯示,目前台灣共有88處人工漁礁區,不過,因只有投放人工魚礁,卻缺乏巡守人力,常被環保團體與學者批評影響自然生態與棲息環境。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直指,生物需要自然的生態環境,都已經這個時代了還投放人工魚礁,「魚哪有住在鋼鐵房子裡」,意指政府保育觀念沒進步。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執行長林愛龍也表示,人工魚礁的本意是希望復育漁業資源,但到了台灣,卻常常成了聚集魚群的陷阱,因此,投放人工魚礁後,不但沒有增加海底的魚群,反而是把魚群聚集後,更方便釣客一網打盡。

鄭明修說,國際人工魚礁區通常也會有設置相關措施,比如說透過人員巡守,避免有人在當地捕撈、釣魚,但台灣卻只是投放人工魚礁之後,就無相關作為,也只限制不能拖網、卻可以釣漁,且事實上,仍然還是常在當地發現網具,學國外卻只做半套。

對此,漁業署坦言,巡守人力確實有限。漁業署署長黃鴻燕表示,人工魚礁可以形成天然魚場,至於是否再進一步畫設保育區,像國外一樣完全禁止捕撈,黃鴻燕說,這是個嚴肅議題,要跟漁民、民間團體充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