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研究:80種野生動物遭野狗攻擊 近半發生在保護區內或周邊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印度研究:80種野生動物遭野狗攻擊 近半發生在保護區內或周邊

2018年05月28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范震華 編譯;賴慧玲 審校

據估計,全世界約有10億犬隻,且有6000萬隻居於印度。最近一份發表於《動物保育》(Animal Conservation)期刊的研究,試圖瞭解犬隻對印度原生種野生動物的衝擊。

研究指出,自由放養的犬隻可能對野生動物帶來致命威脅,包括瀕危物種。研究顯示,近80種野生動物曾遭犬隻攻擊,且將近一半的攻擊事件發生在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鄰近地區。

犬隻攻擊事件 成野生動物死因

一直以來,專家認為放養犬隻帶來的問題並未獲得足夠的調查和關注。印度邦加羅爾邦(Bangalore)的「阿育王生態與環境研究信託」(Ashoka Trust for Research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ATREE)博士後研究員香德麗瑪.洪姆(Chandrima Home)與同僚發起線上調查,檢視全國紙媒報導,探究印度犬隻與野生動物的互動關係。

狒狒正在警戒犬隻。圖片攝於肯亞。圖片來源:Kerri Lee Smith(CC BY-NC-SA 2.0)。

狒狒正在警戒犬隻。圖片攝於肯亞。圖片來源:Kerri Lee Smith(CC BY-NC-SA 2.0)。

《Mongabay.com》報導,洪姆表示儘管線上調查有其限制,但,「我們發現這是一項全國性的問題。根據過去紀錄,犬隻曾經攻擊近80種野生動物,大多數是哺乳類動物,尤其是牛隻等大型有蹄類動物和小型食肉動物,某些地方甚至發生多重攻擊事件。這些攻擊大多源自沒有被人類圈養的狗群。接近半數的攻擊事件都導致野生動物死亡。」

遭犬隻攻擊的動物中,有31種是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所列《瀕危物種紅皮書》名單中受威脅的物種,例如斑羚(Naemorhedus goral、亞洲野驢(Equus hemionus)、小貓熊(Ailurus fulgens)和金葉猴(Trachypithecus geei)。其中更包括黑冠鷺鴇(Ardeotis nigriceps)、孟加拉鴇(Houbaropsis bengalensis)、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等四種極危 (CR) 物種。

研究團隊蒐集到249份線上調查結果,其中73%的回報者曾目擊家犬攻擊野生動物,而有78%的回報紀錄表示,曾在野生動物棲息地或鄰近地區發現犬隻。

犬隻行為可能強化邊緣效應

回報的攻擊事件中,大約48%發生在保護區和鄰近的緩衝區。這突顯了犬隻行為對野生動物而言,可能是影響其棲地範圍的驅動力,了解犬隻帶來的「邊緣效應 」(Edge effect),對防止森林破碎化和保育工作來說,意義重大。

洪姆解釋,當棲地遭分割,連帶會有邊緣效應,像是道路穿越保護區,生活在道路兩旁——亦即棲地邊緣的生物將受到衝擊(編註:環境一旦改變,生物利用資源的方式會不同、動物行為也會不同,故有所影響)。而當犬隻在野生動物棲地或其邊緣移動、甚至獵捕野生動物時,也會導致類似效果。

許多攻擊事件發生在犬隻遊蕩的情況下

印度犬隻密度偏高,是因為缺乏完善的飼養法規和持續性的犬隻數量控制措施。不斷增加的剩食更助長了街頭犬隻氾濫。

洪姆相信,這些綜合因素促成了犬隻對野生動物的負面衝擊。她表示:「一旦家犬密度比野生掠食者還高,獵物受到攻擊的頻率也可能跟著增加,特別是在保護區和鄰近地區,大型哺乳類動物很難抵禦成群結隊的犬隻攻擊。而以印度國土來說,保護區的面積通常不大。」

在印度,大多數的放養犬和人類的連結不高。就算是寵物,這些狗也幾乎不會有狗鍊栓住,若他們生活在保護區或鄰近的緩衝區,便容易與野生動物接觸。即使有飼主餵食,狗兒也會四處探險遊蕩。

遊蕩在孟買街道的犬隻。圖片來源:peter pelisek(CC BY-NC-ND 2.0)

遊蕩在街道的犬隻。圖片攝於孟買。圖片來源:peter pelisek(CC BY-NC-ND 2.0)。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攻擊事件都發生在沒有人類陪伴的情況。這表示不管是流浪狗還是家犬,狗兒自由覓食的天性都會對野生動物造成顯著衝擊。

「這些攻擊對族群數量持續下降的物種簡直是災難,可以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像黑冠鷺鴇這類已面臨許多威脅、數量銳減的物種,家犬的捕食行為可能讓情況更惡化。」洪姆說明。

不過,研究團隊也提醒,調查結果可能隱含「觀察者偏誤」,例如體型大的物種往往更容易受觀察和回報。

事實上,不只這項研究注意到狗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長期關注人虎衝突、印度非營利組織自然保育基金會(Natur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保育生物學家山齊.古比(Sanjay Gubbi)認為,狗不僅會獵捕小型野生動物,如野兔、巨蜥,也會攻擊大型動物,包括花鹿或水鹿。

古比並未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表示:「我們常在紅外線自動相機的紀錄裡,看到家犬追逐或叼著野生獵物。牠們已經是自然界其他掠食動物的競爭者。一旦獵物密度降低,掠食動物例如豹,便會到人類居住地尋找其他食物來源,進而提高人獸衝突的機會。」

犬隻問題背後的人為因素

洪姆認為,飼主規範是印度最大的問題之一,「但每當討論犬隻數量管理時,沒人想真的碰觸這個問題。人們喜歡用餵狗來表示自己很有同情心,卻不想負起飼主的責任。」

她強調:「限制放養的行為是很重要的,但這有賴強大的法律規範。在某些情境下,我們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用人道的方式處理狗的問題。我們必須將這些無主或已野化的犬隻從敏感的保護區內移除。」另補充,動物福利的對象不只限於狗,也應該考慮所有被狗影響的野生動物。

美國人道協會( The Humane Society of the U.S.)首席科學專員暨國際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前執行長安德魯.羅旺(Andrew Rowan)表示,印度犬隻攻擊野生動物的爭議,和美國保育學家指控貓咪造成大量鳥類傷亡的議題十分相似。

「核心問題在於人類社群對野生動物棲地、保護區的侵擾。人們馴養了狗來作伴,牠們與人類共生,但也可能脫離人類,自主生活。」羅旺表示。

參考資料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賴慧玲

環境圈的雜食動物,練習當好一名研究者、記者和翻譯。

范震華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畢業,持續以文字力量參與環境保育議題。文稿與照片曾發表於國家公園季刊、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路版、破報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