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報報】仿日「博物館明治村」 網友提案台灣歷史建物保留區 | 環境資訊中心

【你來報報】仿日「博物館明治村」 網友提案台灣歷史建物保留區

2018年06月05日
文:凌宗魁(建築史與文化資產工作者)、吳宗霈

台北中山捷運站附近一棟昭和八年(1933年)落成的古宅「紅葉園」,保存之路頗為坎坷。

去年夏天,文資團體在紅葉園被都更前發現提報文化資產,文資審議會議遭否決。輿論持續支持保存,經台北市都發局從中協調,地主和開發商願出資千萬協助搬遷古宅至康樂公園保存。卻又遭當地里長反對,目前建築已拆解完畢,但最後落腳之處仍然不明。

文資團體擔心重演明治橋拆解16年後至今未重組憾事。更有感近年文資保存爭議屢戰屢敗,一棟棟珍貴文化資產接連消失,因此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提案「成立台灣歷史建物保留區,收容因故無法原地保存的歷史建物」,已完成附議階段,希望能打造類似日本「博物館明治村」的場所,保留台灣建築歷史。


名古屋市近郊的明治村收藏日本各地明治時代的老建築,現為名古屋熱門景點。圖片擷取自博物館明治村官網

建築史與文化資產工作者凌宗魁,是本次提案的倡議者之一。他在臉書社團「台灣日式宿舍群 近來可好」號召關心文化資產、愛物惜物的民眾附議此提案,以下為其倡議理念說明:

長久以來持續推廣場所位址也是建築類文化資產的價值內涵。建築立於大地,本質就應是不同於可任意攜帶搬遷的藝術品,從三井斷頭倉庫到新北投樣品車站都是因各種不周全的考量而不能留在原地,被迫移位帶有遺憾的「保存」。

然而這幾年來的文資爭議案例,也可以清楚看到無論公私有產權,土地所有權人與認同文化資產價值者因價值差異,形成衝突無處不在的緊張關係。台灣社會普遍慣於在面對文資議題時將私有產權無限上綱,屢屢搬出憲法保障與文資法抗衡,在社會觀念到達平衡狀態前,或許移置是避免實體快速消逝殆盡,不得不為的折衷辦法。

我完全能理解如果有朋友顧慮若訴求遷移,可能導致更多建築流離失所遠離家園,但畢竟如同在任期內搬遷最多文資的市長所言:「我們人活在世界上,每天都在做交換。什麼是你不願意拿出去做交換的?那個叫核心價值。」為了為未來保留更多乘載銘刻歷史的核心價值,在現況難以於短時間內逆轉的大環境下,這個提案是給這些明顯具有保存價值老房子多一個活下來的機會,拆除或者遷移,或許也可比擬為死刑與有期徒刑的差異。

當然移置還有高額的搬遷費用及用地取得等挑戰,但比起牴觸原本土地的開發利益已更具可行性,而台灣民俗村的經驗也讓我們看到若要長期經營只能仰賴公部門政策支持與經費挹注。另外一層積極的意義,則是在卸除重組工程中累積修復古建築的材料運用及工法經驗。

日本的博物館明治村除了建築硬體的觀光價值,近年甚至在裡面發展出越來越多文化活動充實軟體,我不知道台灣能做到什麼程度,但畢竟總是希望能建築實體空間能夠留存,發揮比起只是保存在紙上更為廣泛的文化影響力。若能理解煩請協助分享,為台灣留下更多反省的機會與憑藉。

下列皆為躲過二戰戰火,戰後才被改建的建築。點擊圖片來源的連結,可至凌宗魁先生的臉書看到每棟建築完整的故事。


上: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校,下:台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圖片來源:凌宗魁臉書


左:台北憲兵隊基隆分遣所,右:基隆憲兵隊。圖片來源:凌宗魁臉書


上:淡水郵便局,下:中華電信淡水服務中心。圖片來源:凌宗魁臉書


上:台南配電所,下:台電台南區營業處。圖片來源:凌宗魁臉書


上:台中教化會館,下:台中教化會館舊址現貌。圖片來源:凌宗魁臉書


上:彰化郵便局,下:中華電信彰化服務中心。圖片來源:凌宗魁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