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保育研習 達人齊聚漫談石虎經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石虎保育研習 達人齊聚漫談石虎經

2018年06月06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言月青報導

為了讓民眾更了解石虎這個稀有而神秘的淺山動物,台中市農業局及國立科學博物館,於5月29日委託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及野聲環境生態公司舉辦石虎保育研習活動。課程從石虎族群現況、保育議題概況,到保育案例的分享,並邀請生態紀錄片導演獻上熱騰騰的石虎影像紀錄。


5月29日石虎保育研習活動。攝影:言月青。

課程首先由石虎保育協會陳美汀博士,就石虎棲地分布現況進行分享,她指出石虎是典型的邊緣物種(edge species),需要樹林、農田、草叢間雜的淺山丘陵環境、加上食性廣,其實可以在人類低度活動的環境生存。

圖片來源:台灣石虎保育協會提供。
石虎保育協會陳美汀博士。圖片來源:台灣石虎保育協會提供。

也因為石虎的棲地需求特性與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且多位於私有地上,使得石虎棲地在近年來受到嚴重威脅,思考淺山地帶的石虎保育議題,不得不考慮生活其中的人們,陳美汀指出:「最能保育石虎的是農民。」

自稱「聞屎工作者」的生態學家、野生生態顧問公司負責人姜博仁,則透過歷史文獻告訴聽眾,過去石虎遍布全台,從日據時代的高砂族調查書可知,半年內被獵捕的山貓(石虎)超過1000隻。而今,由於棲地的開發壓力,石虎的已知分布範圍日漸縮小,只剩苗栗、台中、南投淺山區。

石虎除了面對棲地破壞及貓犬傳染病毒的壓力外,每年大約有20-60隻石虎,因為威脅到農民蓄養的雞群,而遭到人為獵捕,對於目前僅存400-500隻、岌岌可危的族群數量,是很大的威脅,保育團隊近來積極思考如何在不破壞石虎生態的前提下,保障養雞戶的利益、減少人「虎」對立的保育困境,因此發展出與雞農合作防治及監測的策略。

野聲公司與林務局生態綠網計畫合作,補貼養雞戶損失的同時,透過籠舍補強、聲光驅趕等方式、並藉影像紀錄監測防治效果,同時更了解石虎的捕食行為,期許當雞農的利益受到保障同時,減少石虎面對的獵捕壓力。

友善農耕也是石虎能否在淺山地上安居的助力。新竹林管處從2014年起,在通霄楓樹輔導「石虎米」,並透過農耕體驗活動讓消費者與產地直接連結、特生中心在南投等地推動的友善石虎農作標章,都是保育工作者嘗試將影響石虎命運的利害關係人串連起來的各種努力。

拍攝《蜂台灣》、《和禾歲記》等作品的生態紀錄片導演李偉傑,也受邀與聽眾分享過去三年多來記錄到的珍貴石虎影像,目前影片已到後製階段。導演日以繼夜,從上萬個片段中,篩選、剪輯石虎的身影,期待透過影像,讓更多人了解如此活動範圍靠近人類、卻又如此神秘的淺山精靈。

近年石虎保育議題屢屢躍上媒體版面,石虎棲地所在的縣市,對於是否推出保育自治條例,也有不同角度的討論。如同姜博仁指出:「石虎可以適應輕度的人類活動,所以有可能找到共存之道。」期待透過各方合作、落實淺山生態保育,能讓台灣最後野生貓科動物的身影,繼續穿梭於野地與農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