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昆蟲相調查 浸水營2620種紀錄16%來自業餘觀察者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史上最強昆蟲相調查 浸水營2620種紀錄16%來自業餘觀察者

2018年06月06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報導

許多業餘的昆蟲愛好者,觀察之餘隨手拍攝留下紀錄,這個動作也能為科學貢獻一份心力!最近,一項浸水營地區昆蟲相調查,即透過與昆蟲愛好者合作,盤點出高達2620種昆蟲,得以了解當地昆蟲多樣性,更創下台灣保護區昆蟲調查的新記錄。


浸水營地區的昆蟲調查記錄2620種,16%來自昆蟲愛好者貢獻。攝影:姚錫宇、范皓鈞。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昆蟲系統分類與演化研究室、屏東林管處提供

「與不定期進行自然觀察的昆蟲愛好者合作,才能補足學術單位的不足。」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顏聖紘說。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位於中央山脈南部延脈末端,從日治時代以來,就因高比例的特有木本植物以及其雲霧繚繞的森林環境,而被植物學者視為在森林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源保育方面的重要地區。

雖然浸水營的動物資源相當豐富,然而近一世紀以來相關研究卻相當稀少,且大多以陸域脊椎動物為主。2005年雖曾因規劃國家步道系統,而有簡單的昆蟲調查,在這項調查中也記載了88種蝴蝶,可惜在其它昆蟲整合性調查研究近乎空白。


浸水營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的森林生態豐富。攝影:廖士睿

「進行全面性的昆蟲資源普查是極為困難的。」顏聖紘指出,由於昆蟲的物種多樣性遠高於脊椎動物,且絕大多數的昆蟲鑑定相當困難,而國內這方面的專家不足;此外,昆蟲採集極容易受天候與森林植物生長而影響成效。

另一方面,一般研究團隊人力與研究能量,只能支持一個月約2~3天的調查,再加上許多研究計畫,因為經費限制難以長期進行,更使研究成果難以凸顯在科學研究與政策決策上的價值。

今年計畫中,特別與許多長年在浸水營地區進行攝影觀察的昆蟲愛好者合作,擷取他們歷年在該地區所有的昆蟲觀察記錄,並進行分類鑑定的認證工作。

這項合作不但成果豐碩,也證明業餘觀察者的重要性。由業餘觀察者拍攝過、但研究團隊未能發現的昆蟲,高達418種,約占16%。顏聖紘認為,政府與學術單位在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上,有必要與業餘愛好者合作,才能促進生物多樣性研究工作的效能,並促進知識的溝通與發展。

這項研究發現的昆蟲標本,經過數位化後,已建置於「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地昆蟲資訊網」,供公眾參考;部份資訊也將匯入「台灣生命大百科」,使資料庫間的合作更為緊密。


調查所得大多數昆蟲標本,都公開於網站上供公眾查詢。攝影:姚錫宇、范皓鈞。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昆蟲系統分類與演化研究室、屏東林管處提供。

「這些研究都是以納稅人的錢支持,因此公眾應能公開檢驗與獲得這些資訊。」顏聖紘指出,如此也能促進公眾對科學研究、保育政策,與科普知識的興趣與瞭解。

這個研究還精準標示,從大漢山林道至浸水營古道兩側,一些深具重要性樹木位置,以免道路與電力設施的養護誤傷了這些樹木。「許多樹木在開花時會吸引大量昆蟲前來訪花,一旦這些樹木不慎遭砍,對許多昆蟲來說就是非常龐大的損失。」

林務局屏東林管處為了提升保護區生態環境的管理並建立科學知識基礎,自2017年起委託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顏聖紘研究室這項昆蟲相普查計畫,歷經兩年的調查,完成這項調查。

屏東林管處呼籲登山與露營的民眾,盡可能降低對大漢山林道與浸水營古道兩側植物的干擾,以維護珍貴的生態環境。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