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龍:台灣,創造自己的永續海鮮標章吧!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林愛龍:台灣,創造自己的永續海鮮標章吧!

2018年06月08日
文:林愛龍(台灣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執行長)

壟罩台灣漁業的歐盟黃牌雲霧,遲遲未散去;沿近海漁業重要的經濟魚種產量不斷下滑;管理資源的基礎工作「卸魚申報」,達成比例低迷不振,而違規拖網卻層出不窮。我們的海洋漁業究竟缺少了什麼願景,才會如此頹靡呢?答案很簡單:永續海鮮,需要一個給消費者行動支持的機會,但台灣並沒有提供這樣的機會。

當有機農法與有機商品給全球農業帶來了新天地,創造全球巨大的經濟市場,「永續海鮮」其實從未缺席。英美各國從1996年努力至今,台灣連鎖有機店如今都引進販售外國永續海鮮標章的產品了,但台灣漁業界卻毫無動靜,僅有中研院學者印發教育宣傳品,以及民間湧升海洋以自身水產品嘗試的責任漁業指標。

然而,有機標章不是一個農夫自己不噴農藥就做得來的,永續海鮮也是。而且漁船共同使用自然資源的特性,使得永續海鮮標章的建構,更需要政府公權力更大力度的輔導管理。目前,台灣並無水產品通過國際知名的MSC(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標章,台灣海龍王愛地球協會衡量台灣國情,深入研究數年,與評估台灣漁業管理進度現況後,決定在2018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提出一份簡單可行的永續海鮮標章,取名「漁道ProFisher」,期盼台灣漁政單位與漁業界都能勇於築夢,為了讓消費者有天能在超市,買到自己國家有公信力的永續海鮮,踏出第一步!

「漁道ProFisher」永續海鮮生態標章簡介

  1. 「君子愛魚,漁之有道」,故取名為「漁道ProFisher」。
  2.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漁道」著重漁業有效管理的精進。
  3. 期盼「漁道」能饗宴國人更具有環境責任的海鮮佳餚。

「漁道」參考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簡稱FAO)審議通過的《海洋捕撈漁業之魚和漁產品生態標章準則[1](簡稱準則)跟國際最知名的環保海鮮標章MSC所設定的海洋保育三大目標:「確保魚群永續、降低環境影響、有效管理」,以及「責任漁業指標RFI」的評分元素。

漁道──台灣海洋漁業永續生態標章
ProFisher: Taiwan Marine Ecolabel with Sustainability
林愛龍Asoka 撰
林愛龍Asoka 撰。(文字版下載

相信親愛的讀者們,看到這份【漁道評分表】後,一定很多問題想問……且聽我們娓娓道來。

環顧世界

「綠色消費、選購環保產品」是大家耳熟能詳近30年的環保生活,但自稱「海洋國家」的台灣,至今卻尚未推出一個專攻野撈海鮮的生態標章。而,FAO早已在2004年公布《海洋捕撈漁業之魚和漁產品生態標章準則》給各界參考。

FAO統計,海鮮生態標章的創設有「國家與區域政府推動型(National and Regional Government-Based Ecolabels)」與「非政府推動型(Non-Government-Based Ecolabels)」兩類,前者如澳洲、北歐與日本。

後者有大名鼎鼎的MSC(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它1996年就在英國倫敦成立,竭力攻佔全球商業市場;近年來與MSC在亞洲市場角力激烈的,是總部設在義大利、2006年成立的海洋之友「Friend of the Sea」。而在歐洲有機農業相當知名、以德國為中心的Naturland,2006年也跨足海洋,推出「Naturland Wildfish」。

日本的足跡

2007年,日本選擇走自己的路。在官方色彩主導下,推出驗證費用優惠的Marine Eco-Label Japan (MEL Japan),採用適合日本漁業國情的標準;這兩年來,為了搶攻2020東京奧運的食材大餅、供應符合國際奧會規定的環保海鮮,日本農林水產省更是如火如荼的升級MEL Japan。包括為了取得「全球永續水產品倡議GSSI」[2]認證,修訂現行MEL Japan之考核基準,設定為期三年的過渡期──MEL Japan過去已認證的28個漁業,都必須重新評估。工程浩大!

不過日本的企圖心,已有所斬獲。2017年4月,東京奧運已經獲得同意,賽事期間,除了MSC、ASC(養殖的環保認證)外,也能供應MEL Japan、AEL Japan(日本養殖生態標章)了。之前倫敦奧運及里約奧運,只供應MSC跟ASC。

至於中國,2016年也出現了針對中國水產品驗證的「iFISH」海鮮標章,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屬國家一級行業協會)與「智漁科研中心」為核心,戰略結盟環保團體(例如阿拉善SEE基金會,中國本土最大的環保組織,曾在2013年贊助台灣的荒野保護協會三年海洋廢棄物監測行動)、大學等等。

這套中國機構主導的海鮮標章在闡述理念時,直接挑明了:「我們學習但不拘泥於西方先進理念和技術,更致力於尊重本土國情和文化,創造屬於中國的漁業綜合管理模式和評價體系,構建可持續漁業領域的中國話語權。」

回看台灣

國內目前僅有中研院、海生館及民間保育團體出版的各種永續海鮮指南,提供消費者參考。而更進一步連結生產者與生物資源評估、且有實體海鮮可供選購的,只有湧升海洋發起的「責任漁業指標RFI」。

而海龍王協會五年來,每月持續免費寄送一百多張「深海食堂-永續海鮮卡」給來函索取的各地師生與民眾,但皆為教育用途。整體而言,對台灣漁業產業的革新與消費市場的拓展,遠遠不夠。(但仍然歡迎大家繼續來函索取喔!)

擁抱保育,築夢踏實

FAO準則指出,海洋生態標章的計劃可由政府、政府間組織、非政府組織或產業協會來發動。從台灣環保署環保標章及有機農業的經驗,衡量台灣國情與動能,海龍王協會建議由政府積極主導成立。因為當今「漁業管理、防制IUU」的各類資料、軟體工具等,都在漁業署的電腦裡。設置標章,捨政府其誰?

政府不必擔心做不好而裹足不前。天底下沒有一步到位的標章。MSC在2018年3月也才剛改了第八版。但是,政府也不宜「研究研究再研究」了。現在有美國超市要求台灣輸往美國的水產品須有類似永續海鮮的認證,台東的鬼頭刀漁業因此開始自行摸索改進計畫,出口美國的價格兩年多來大幅上漲。

聯合國農糧組織最新2016年世界漁業年報[3]中第62頁指出:「過去兩年,持續影響漁業產品國際貿易的主要問題,包括公眾與零售業對特定魚類群過度撈捕的關切日益增加;對漁業勞動條件的關切日益增加;而各種生態標章”顯著”增加…」台灣政府能再放空不作為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因此,我們決定厚著臉皮,以十年來的所思所學,包括和海洋學者們深研議題、接觸民眾做永續海鮮推廣教育、跟漁業署溝通討論、出席多場海巡座談與漁業署的管理公聽會,聆聽多方漁民對漁業資源枯竭的見解,及跟漁會代表對話、尋求共識的經驗,設計「漁道」這份永續海鮮生態標章。

相信在台灣現階段及未來十年,能真正幫助漁業蛻變成長。也能給愛海洋的國民,一個在餐桌上為海洋行動的機會。


台灣該如何自己創設永續海鮮標章

有人常問:何不輔導台灣漁船直接去申請外國的標章就好了呢?

殘酷的事實是台灣漁業現況不佳,目前大概沒有任何漁業能通過MSC認證。2011年,漁業署曾經花錢嘗試替台灣秋刀魚漁業申請MSC認證標章,最後沒有成功,因為當時北太平洋秋刀魚資源無管理組織。

2015年,台東區新港漁會委託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用MSC的認證標準,幫在新港漁港附近海域以「表層延繩釣作業」之鬼頭刀漁業,進行預先評估。評估小組的結論是:「目前,台灣新港的鬼頭刀漁業,可能尚未達到MSC的永續漁業標準,無法通過認證。」

最主要問題是未訂定漁獲量管控措施,亦即當資源量有衰減風險時,無任何降低漁獲量之規定(如總可捕量)。其次問題包括缺乏詳盡的混獲物種資訊、缺乏對生態系統狀況的了解等。因此,需要「改進計畫」來幫助該漁業符合永續漁業之要求。

此外,有台灣研究生論文以MSC標章的先期評估標準,針對台灣自己覺得管得不錯的魩鱙(吻仔魚)進行評估試算,結果「資源狀況」低於60分。但,MSC要求每項指標達60分以上,且平均分數達80分以上,才能獲得MSC標章。所以吻仔魚漁業目前無法獲得MSC認證,且漁業管理及資源利用仍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而東港櫻花蝦,也在另一篇論文中用MSC評估試算,也有無法達標的窘境。

最後,MSC驗證費對許多小漁民來說,很貴!(嗯,有點像有機農業的瓶頸)透過網路搜尋,可發現MSC的收費因著評估規模而不同,但一次大概台幣250萬元起跳。後續還有年費、店家標籤使用費等……小小聲說,都不知道魚能不能賣到這麼貴。台灣會有多少家庭主婦煮夫和公司的員工餐廳願意買單呢?

台灣已經不是貧窮的開發中國家,沒有國際組織會佛心贊助我們(只會發一張黃牌給我們)。所以還是發展自己的海洋永續標章吧。

那麼,其他國家又是怎麼開始這趟艱困的旅程呢?

澳洲政府介入協助漁業認證的模式

從網路資料發現,2012年西澳大利亞州政府為了幫助西澳近岸的50個大型及小型漁業一齊取得MSC認證,包括蝦拖網、螃蟹、珍珠、貝類等,編列了1450萬澳元預算──約3.2億台幣,計畫花四年時間。其項目細分為:

一、650萬澳幣的驗證費用,約1.4億台幣,平均一個漁業要付台幣286萬驗證費。650萬澳幣的驗證費用包含支付MSC的初步審查費、主要審查費和通過審查後的第一次年費。之後的年費由漁業界自行負擔。

二、連續四年、每年200萬澳幣(約4400萬台幣)科學研究費用,以協助通過MSC審查。

此外,西澳政府漁業部還增聘了十多位工作人員處理MSC認證,包括協助提供給MSC「資源狀態、漁獲量數據、誤捕數據、對生態系統影響、漁業管理制度」等官方擁有的數據。

網路文章也提到,最早在2000年獲得MSC認證的西澳龍蝦漁業,15年來,其漁業管理方法也不斷改進。最重大的改變是2009年實行了「個別配額制」。結果,漁民會在市場價格高時進行撈捕,在市價低時就休漁。這意味著「工時縮短、但收入增加」,是個美好的轉變。

而MSC在日本的驗證收費,約1000萬日幣(約270萬台幣),相形之下,MEL Japan只要100萬日幣,十分之一的收費而已。不過日本水產廳對MEL Japan的補助,一向不少。

台灣,該從哪裡開始好呢?

FAO《海洋捕撈漁業之魚和漁產品生態標章準則》建議,設立生態標章依序要有三道程序步驟:

  1. 建立永續漁業的標準 Setting of Standards of Sustainable Fisheries
  2. 認證機構」要通過「認可機構」的認可Accreditation
  3. 認證機構」進行專案驗證工作Certification

因此,我們建議漁業署,以「漁道」為藍本,研擬公告《海洋漁業永續生態標章準則》,仿效MEL Japan,設置「永續漁業標準委員會」,召集產業界、加工業、學者、環保團體、消費者團體、連鎖零售企業等團體代表[4],為三大目標的每項評估訂出具體、可受公評的評分標準。


取自MEL Japan官網的組織結構圖

具體的評分標準訂定,我們建議參考責任漁業指標RFI的分級模式:

這是依海洋保育團體們與中研院推廣「吃中低階魚」概念而定的。有了這份標準,將來申請驗證的漁業,如鯖魚、鬼頭刀、鎖管、海菜等,都可由科學研究評分。總不會大白鯊跟鎖管得到一樣的分數吧?!

我們預估,漁業署如果積極的話,花一年時間可以完成一共20題、0-5分的每題評分初步標準訂定。

漁業署認證標準公告後,可由新成立的「台灣海洋保育及永續漁業基金會」(簡稱海漁基金會)擔任「認證或驗證機構」,執行專案評估、輔導與行銷監管的工作。

當海漁基金會通過台灣「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的認可、完成FAO準則建議的第二道「認可程序」,成為「驗證機構」後即可效法MSC,為每件申請驗證的專案組成「評估團隊」。

未來,國家(如農委會、漁業署、科技部、海委會海巡署等)可以共同為有潛力達到「進步期或永續」標章的幾項漁業努力,包括每年編列海洋科學研究預算、調查生態與資源狀態、設置漁業管理小組、完善公告禁漁期等法規、輔導漁船安裝AIS(及海龍王協會倡議的「i-Fishers漁業智慧管理整合系統」)、落實卸魚申報、加強取締非法撈捕等等。

更重要的,永續生態標章的「產銷稽查」都必須同步完善建立,長遠的樹立標章的信譽與價值。這部份或可輔導學術或民間單位承接。

不過,建議漁民仍要負擔部份驗證費用與年費,畢竟台灣還不是像日本農林水產省或西澳洲政府那種富爸爸。當然,如果能得到2018世界地球日蔡總統支持的每年20億海洋漁業綠色措施,情況一定會好些。

推廣系統,建議以海漁基金會為核心,戰略結合民間的大小企業與消費者相關聯盟,在建立永續海鮮標準的過程,就邀請零售企業參與,以便建立認證海鮮的產銷媒合平台與推廣窗口。

我們相信,環保生鮮在台灣國內市場有很大成長空間,營業額達台幣十億的連鎖有機店,現在能採購的本土環保海鮮選項很少。而全聯、家樂福、大潤發等量販店生鮮部、網路商城,甚至許多曾詢問環保團體們可以去哪批貨永續海鮮的小餐廳、便當業者,我們相信他們都是支持海洋保育、永續漁業的重要動力。


「漁道」評分項目的設計考量

關於【漁道ProFisher】的評分設計,許多人第一反應都是:
「怎麼攸關海洋生態的前兩大題,只佔30分,而漁業管理卻佔了70分呢?」

答案很簡單: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管理最好的漁業,才會生產環保海鮮。
一竿釣固然很環保,但如果上萬艘漁船都安裝數十支電動釣竿,日以繼夜的釣,
海洋再豐,也會釣光。因此,再環保的漁法,都需要良好的監控管理。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2016年FAO世界漁業年報介紹永續漁業評估方式有兩種,一是狀態評估(例:海裡魚多嗎?),另一是管理系統評估(例:當海洋狀態改變時,管理機制是否能改變管理策略?),而管理成功的關鍵包括「有能力監控海洋資源變化」。

我們協會與海洋專家試算過,若是稍為把生態比重拉高到40%,台灣恐怕永遠沒有任何漁業會過關。甚至連總分50分的邊都搆不到。那麼耗費這麼多腦力財力人力而設的標章,將失去意義。試想,若連目前管理最進步的鯖魚產業,窮盡五年努力,都拿不到進步期標章。那麼,漁民還願意參加標章認證的改善工作嗎?這部分已非科學範疇了,這是政治決策要承擔的。

因此,海龍王協會將分數很難上漲的【生態與漁法】,在漁道評分設計中,只佔30%。剩下70%靠漁業產業鏈共同打拼,愛拼海洋才有未來。

以下,簡單介紹漁道的評分項目。

◎ 有魚,才有漁業

第壹大題:確保魚群永續 15分

  1. 漁場之海洋生態健康狀態 極佳5分──極差0分
  2. 系群之豐度現況評估   豐富5分──貧瘠0分
  3. 魚種之資源再生速度   快速5分──極緩0分

以海洋生態學者(有別於漁業學者)的眼光來看,有健康的海洋生態系、完整的食物鏈,才能「年年有魚」。這三項評分相當考驗國家的海洋科研實力,永遠沒人能精算出海裡有多少隻魚,但有比較準確或比較離譜的推估。

如果我們把「澳洲大堡礁、南沙太平島」當作滿分5分的海洋生態標準,那工業發展之後的台灣本島與離島,大概都2分以下吧。當然,詳細的評估要交給海洋學者實地考核。

魚類系群的豐盛度,也是一道複雜題。網路文章不時會看到對MSC、MEL Japan的質疑,認為它們標章發放浮濫,例如白令海的狹鱈及太平洋無鬚鱈,資源量都明顯衰退,卻拿到MSC的認證?!

◎ 海洋是全民的,不只是漁民的

第貳大題:降低對海洋環境及生態系之負面影響 15分

  1. 漁法漁具對海洋環境的友善度    友善5分──嚴重破壞0分
  2. 混獲非目標物種程度        鮮少5分──非常嚴重0分
  3. 撈捕後對海洋生態系服務功能之衝擊 輕微5分──非常嚴重0分

這大題的保育目標,正是民間最關切海洋保育點──例如反對拖網破壞海床、反對拖網撈捕大量稚魚;有些團體則致力於防止混獲海龜海鳥海豚等。因此近岸底拖在第貳大題中得0分,符合國際保育潮流與社會觀感。

第三項,是海龍王協會海洋學者特別堅持、而漁業界過去時常忽略的:撈捕過後,對海洋的服務功能造成什麼影響?例如「吻仔魚」在某些月份混獲了太多其他魚種的寶寶,可能造成上層的生物鏈崩解。「魚槍」爭議也在此。跟拖網刺網相比,魚槍對海洋環境友善可得4~5分,也絕對不會混獲非目標物種,你要打龍王鯛,就是牠了!5分。

問題是,珊瑚礁魚類一向「多樣卻少量」。越大隻的母魚,產卵量遠勝於青少年媽媽魚。把大魚移除,對該海域的生態恐有致命影響。除非每年有完整的科學調查,知道該區海域有哪些魚、多少量,仿照澳洲嚴格限制打魚數量與體長,並且有辦法落實執法!這就是漁道標章的第三目標「有效管理」。

◎ 控制我們的撈捕力道

第叁大題:有效管理
每項有兩小題各5分。優秀典範5分 ── 百廢待舉0分

  1. 漁業管理小組運作&相關法規建立
  2. 每年進行自然科學&漁業經濟調查
  3. 漁船、撈捕者定位監控&非法撈捕管制
  4. 卸魚申報比例&申報內容準確度稽查
  5. 投入產出&總量配額管理
  6. 漁獲保鮮能力&衛生處理流程
  7. 漁工待遇&工作環境條件

有效管理,其實很辛苦!首先,把所有潛在的撈捕者都找來開會,就不是容易的事。更遑論得到共識。NGO開會,常常發生10個團體有12種立場的情況,最後還有兩個沒來開會的團體,事後說他們不同意。

在研究能量上,目前台灣有長期做科學調查的漁業,都是漁業署出錢的,但漁業署十分拮据,多數漁業都沒有追蹤評估,例如白帶魚、澎湖土魠魚。而「漁業經濟」資料更是付之闕如。但為了產業與海洋生態的永續發展,蒐集並深入分析從撈捕成本、加工、銷售到周邊產業的經濟數據,這是必須的。

第三項與第四項,從掌握「漁船動向」到落實「卸魚申報」,與稽查「申報內容的準確度」,在在都對海洋科研的準確度和漁業管理的政策制定,有著關鍵重大的影響。在第三與第四項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真正訂定出防止過度撈捕所需要的規範,例如設禁漁期、禁漁區、總漁船數限制等等。

而「總量與個別配額」則是更理想的境界。鯖鰺漁業諮詢小組兩次開會下來,仍未就「總量管制」的噸數達成共識,大家各執一詞,根本原因是漁民卸魚申報比率與準確度,要再多多加油。西澳龍蝦花了九年做到了個別配額。個別配額可以避免總量管制產生的「捕魚奧運賽」──大家爭先恐後在短短的開放撈捕時間內、甚至開放首日,就把魚捕光了(如澎湖海膽),也可避免擁有昂貴先進魚探機的「大漁」對那些憑第六感找魚群的「小漁」,產生不平等的競爭與生存壓迫。

第六項漁獲物的保存,牽涉到糧食保存與食品安全。若我們能有效減少腐壞,就能少捕很多魚、還能維持良好的價格,對海洋、對漁民都好。如果漁業署能鼓勵小船設置活魚艙,或漁船上設冷凍系統,都能落實這項概念。

事實上,漁獲物保鮮的一小題,是產業鏈的一大題。從船體的「作業區隔設計」、船上「冷藏冷凍等設備」的配置與維護,到卸魚之後的冷凍廠、加工廠都有關。目前台灣鯖魚漁船只有一艘冷凍船,其他都是冷藏。而衛生處理流程,包括船上人員的衛生觀念教育、作業區清潔、避免把漁獲堆在甲板太久等。建議可採輸歐盟的衛生評鑑標準及相關專業論述,作為評分標準。

最後,第七項關於漁工薪資待遇與工作環境,雖然與海洋保育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卻是普世人權價值的實踐。在待遇部分,若給漁工簽不平等契約、任由仲介亂扣薪資,不投勞健保、不準時發薪、休假少於法定日數;環境部分,工作常受傷、雇主常語言暴力相向、總是只能睡船上、無設置禱告空間等,再環保的海鮮都是灰暗的,要嚴重扣分。

以上是評分項目的簡單介紹。

ProFisher的數學時間

說了這麼多,拿支筆,我們一起來試算看看吧!

我們先拿鯖鰺漁業來算。由於缺乏精準資料(如漁工勞健保狀態),假設普遍沒有很糟,以中位數計算。初步試算有60分耶!非常接近「進步期」的標準,相信若投入一年準備,包括增加漁業經濟調查、落實卸魚申報等,就可能貼上標章了;再經過三年努力,達到「永續海鮮」指日可期。

再拿已經實施「三浬禁網」的小琉球來試算。小琉球有很多海龜、但魚群與珊瑚礁生物數量不足,能否「文藝復興」要看天意。禁網後,小琉球有小型延繩釣撈捕黑喉、白帶魚、紅目鰱等。小琉球的優勢是曾經為了劃禁漁區與三浬禁網,有召集當地居民開會的經驗。且琉球漁會自有巡邏小船、巡守隊,漁會幹部李益利也勤於開船巡邏與潛水檢視。在非法撈捕管制上,應可得很高分。

經過試算,假設給小琉球五年時間,將漁業有效管理提升,包括組織當地的漁業管理小組、做卸魚申報、補助科學與經濟研究調查、提升漁民處理漁獲的能量等,假以時日,有潛力達標「永續海鮮」喔!

結語

雖然,環保標章不是仙丹,省電燈泡、再生紙、有機蔬果都無法保證100%拯救地球生態;海鮮標章也不必然挽回海洋之心,但是有努力就有光明。國民如果有機會能享用對環境負起更多責任的食物,也是幸福的。我們希望,透過永續海鮮標章與消費市場,協助海洋之母用自己的能量恢復生機。福爾摩沙的海洋,終須自己踏出這一步。

※ 附註

1. FAO在2004年公佈《Guidelines For The Ecolabelling Of Fish And Fishery Products From Marine Capture Fisheries》草案時,有簡體中文版,但2009年正式版本只要求英文、法文及西班牙三種語言,沒有中文。

2. 全球永續水產品倡議GSSI(Global Sustainable Seafood Initiative)是2013年,德國國際合作協會(代表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執行)、FAO、及數十個企業團體及非營利組織,建立夥伴關係、創設國際合作平台,依循FAO的責任漁業相關指南等指引,迄今已批准MSC、阿拉斯加地區漁業管理、冰島RFM認證漁業、紐西蘭等國的認證申請。

3. 2016年世界漁業年報的英文完整標題為「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16」,簡體中文翻譯為「2016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

4. FAO準則建議:「訂定永續漁業標準時,盡可能,應有以下代表參與:漁業管理部門、捕撈業、漁民組織、科學界、環保團體、魚品加工者、貿易商和零售商以及消費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