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島】《前進》 影像是個照妖鏡,你看見了什麼?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我們的島】《前進》 影像是個照妖鏡,你看見了什麼?

2018年06月22日
公視記者 于立平 柯金源
導言
影像是個照妖鏡,照出歲月,照出變化,經過30年的時間驗證,得到什麼答案?而台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什麼變了,什麼又沒變呢?

960-01s影像是個照妖鏡,照出歲月,照出變化,經過三十年的時間驗證,得到什麼答案?

《前進》紀錄片,描述從1980年代戒嚴時期開始,台灣近30年來的重要環境運動與事件,從鹿港反杜邦、李長榮化工抗爭、反核、反六輕、反濱南,再到國光石化公民運動、反空污等議題,透過影像回顧與比對,訪問當時的紀錄者與抗爭者,用時間驗證過去與現在,想要照見未來,找尋繼續前進的方向。
回顧過去,不只了解當下發生的事情,我們更想知道每一場風起雲湧的環境運動之後,留下了什麼?公民的選擇決定了什麼樣的未來,細究每場社會運動,參與其中的每個關鍵人物,當下的每個選擇與決定,都深遠影響著現在,30年後再來檢視,一切的結果更加清晰。
在長達20、30年的紀錄裡,鏡頭中一些在街頭上曾相會的熟悉身影,現在他們已經到另一個世界當天使了,也看到一些抗爭者、運動者,他們從青年到中年,頭髮漸白了,臉上多了智慧的痕跡,仍繼續堅持倡議,為環境奮戰。
如果你熟悉這些事件,那麼請和我們一起重新省思,那段曾經一起打拚的日子。如果你不熟悉,那就當它是一本動態的歷史書,不到兩小時,就可以了解台灣30年的環境變遷,這是用生命寫下的故事。

那個起心動念的觸發 導演版的成型

959-01s《前進》紀錄片,描述從1980年代戒嚴時期開始,台灣近三十年來的重要環境運動與事件。
《前進》紀錄片,描述從1980年代戒嚴時期開始,台灣近30年來的重要環境運動與事件。

最早的起心動念,是想要回顧台灣環境運動史。到了2017年,剛好是台灣解嚴30周年,各界都在討論解嚴30年來,民主政治、社會環境等發展,是否令人滿意?或者出現了哪些問題?另一方面,公視新聞部「我們的島」節目,也製播20年了。所以。想利用這些影像資料,重新檢視近30幾年來,環境運動的演進與成果,以及台灣環境是否也解嚴了呢?

在2017年8月,為了搭配公視「民主練習曲-解嚴30」系列專題,先播出55分鐘的環境運動電視專題之後,接著就著手製作108分鐘的紀錄片。

紀錄片是由我自己主述,也運用了大量歷史照片與資料影片,同時找來人間雜誌的攝影記者蔡明德,與綠色小組創辦人王智章,三人一起回到幾個環境運動的現場,進行古今對話,作為紀錄片的故事引導線。製作這部紀錄片最困難的是資料畫面太多,格式也很多,歷史資料又過於龐雜,如何一筆一筆找出來,挑出最關鍵的部分,還要想辦法有邏輯的串接,實在傷透腦筋。

由於花了很多時間在找資料照片與畫面,每天都找到很晚很晚,所以就想用實際工作的氛圍,在黑夜掃描照片的場景當作開場,並且搭配農村武裝青年的「Tsit个老歲仔」當一出場的配樂,算是符合實情啦。

在夜深人靜的辦公室中,掃瞄照片的畫面是我自拍完成的,因為紀錄片中需要一些串場畫面,有些是請同事協助拍攝,不過有些現場只有我自己一個人,所以就自己把機器架好,自動入鏡、出鏡,也算是趕上新世代的自拍潮流吧!

959-03s柯金源導演花了很多時間在找資料照片與畫面,每天都找到很晚很晚。
柯金源導演花了很多時間在找資料照片與畫面,每天都找到很晚很晚。

這部片我想傳達的是,要保有美好環境,是需要不斷的努力、維護、爭取與對抗,政府與財團在各種壓力多管齊下才會讓步,也在檢驗每一階段掌握權力的執政者,他們的決策對於環境的後續影響。希望這是一部給新世代的環境備忘錄,可以讓新生代了解台灣的過去,曾經發生哪些環境運動與抗爭,當我們再往下一階段前進的時候,有一段歷史可供參考。

跨越30年尺度 最深刻的案例

在「前進」紀錄片中,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六輕,從戒嚴時期就計畫在宜蘭興建,當時還處於威權決策時代,很多宜蘭人卻願意站出來,反對六輕興建。1990年間,宜蘭人來台北經濟部、台塑大樓抗議設廠,我在紀錄的當下,也在思考,為什麼宜蘭人會強力拒絕這麼大的一件投資案?尤其,台灣經濟正起飛,工業發展思維至上,他們卻提出跟主流價值很不一樣的論述,表達宜蘭不適合高污染、健康高風險的產業與發展模式,而是要選擇綠色產業。

959-02s1990.12月宜蘭人北上台塑大樓前抗議六輕設廠 拍攝/柯金源
1990.12月宜蘭人北上台塑大樓前抗議六輕設廠。拍攝:柯金源

剛好那時候,我的家鄉也正在開發濱海工業區,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工業區很好啊,可以創造就業機會,繁榮地方,對於未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則極少被討論,或者是弱勢居民的生活與傳統產業可能受到的種種衝擊,更是沒有人去關心。因此,宜蘭反六輕運動也帶給我一些新的思維。

後來,我仍然持續記錄六輕設廠的過程,看到雲林的政治人物,張開雙手歡迎六輕進駐,對照宜蘭與雲林兩個縣的政治人物與居民,對於六輕設廠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1991年,我在雲林台西海園,拍攝萬人歡迎六輕設廠大會,滿場鑼鼓喧天、鞭炮聲不絕於耳,以及舞龍、舞獅各式民間陣頭,就像各路神明同場共襄盛會的場景。約20年後,六輕發生重大工安事故,廠區大火引發居民恐慌,上千位附近居民進行圍廠抗議,請出地方神明、沿途撒冥紙,強力要求六輕必須停工與遷廠。我在拍攝的當下,心裡想著,現場抗議的民眾,是否當年也曾經站在歡迎六輕的行列之中,那他當時有沒有懷疑,迎來的是財神或是瘟神呢?

現在來到雲林麥寮,六輕的煙囪是最明顯的地標,年輕一代可能沒有看過六輕廠區尚未開發的原貌!那時候是一望無際的泥質灘地,就跟現在彰化芳苑、大城一樣,泥灘地上養殖牡蠣、文蛤,漁民順應季節捕捉各種魚蝦。到了1998年間,在六輕抽沙填海造陸期間,看到季風捲起海沙,遮天蔽日的滾滾沙塵,宛如隨時將人吞噬的沙漠風暴。第一期的工廠已陸續完工,但走在廠區外圍,飛砂揚塵與強風,連人都快站不穩了,也幾乎看不到前方,更是滿臉、滿嘴的細沙子。而工地上的部分細沙,在季風吹送下,也落到下風處的文蛤、牡蠣養殖區,漁民遭受很多損失,並且擾動近岸環境,海水濁度提升,近海水質受到很大影響。這些驚人影像,也在1998年底,「我們的島」第一季節目就製作了相關報導。

從污染到環境變遷,30幾年來,六輕的案例就像是一面鏡子,突顯了許多問題,而今,年輕人所處的環境,是上一代人所決定的,世代正義該如何被翻轉,這也是製作「前進」紀錄片時,我思考的方向。

959-04s台中大里農地污染 攝影/柯金源
台中大里農地污染。攝影:柯金源

30年來污染未改善的遺憾

30幾年來,我不斷重回很多環境變遷的現場,有些環境事件讓人相當遺憾,像是台中大里的牛角坑溪,從1986年綠色小組拍攝的影像,可清楚見到廢水污染嚴重,其中三晃農藥工廠是主要污染源,但是2018年再去看,還是有很多廢棄物、水質也還很髒,整體環境還是無法令人完全滿意,而河川水圳灌溉水質惡化,也影響到糧食生產環境,農地污染問題必須被正視。

早從1983年,台灣就出現農地污染的現象,從桃園到彰化,都有農民在抗議,而今問題日益擴大,雖然政府的法規有加嚴,但是全台已經有上萬公頃的污染農地,對於糧食安全有很大的風險。

959-05s民眾上街爭取好空氣 攝影/柯金源
民眾上街爭取好空氣。攝影:柯金源

另一個最令人憂心的是空氣污染,這是1980年代,反公害抗爭的焦點之一,但是30幾年來,空氣品質還是無法讓民眾安心,空氣污染造成健康影響的醫學論證,也愈來愈清楚,空氣與水土污染都是延續三、四十年來的老問題,民眾遭受很大的傷害,令人遺憾和憤怒。

為何片子最後拉回很多現在的事件,用意是….

為了前後對照,我想要知道,當年大家努力爭取保護留下的環境,後來是如何規劃的?又往哪裡走了?甚至是否正面臨不同利益思考的拉扯,比如國光石化和濱南工業區,這麼多年來,還是持續面臨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益的老問題,我也很擔心未來的方向會走偏了,所以想去檢驗與前後對照,當年大家極力倡議保護下來的環境,該怎麼使用?目前又遇到那些困難?正好讓大家再一次思考!

紀錄片的後段,也呈現了目前正發生與拉扯的環境事件,主要想要讓外界持續關注這些議題,像是藻礁、採礦、水資源開發、廢棄物處理等等,這些爭議並非現在才發生,其實多年來一直很有事,只是較少受到媒體關注,未來還有段長路要走。

959-09s2000年守護森林大遊行 攝影/柯金源
2000年守護森林大遊行。攝影:柯金源

影片來不及說到的事件 森林保育與動物保育運動

限於長度與影片結構,很多環境運動與事件,沒辦法放進去,比較大的遺憾有兩個類型案例,一個是森林保育運動,以及動物保育運動。這二大類型的環境運動是生命多元價值的具體展現,但礙於時間與結構因素,只好先割捨。接下來我會再獨立製作一部有關台灣森林保育運動歷史的紀錄片,呈現近40年來,有許多人為了森林、為了環境永續,付出了一輩子的青春歲月,以及奮鬥過程的故事。

關於「前進」片名

紀錄片放映後的座談中,曾有觀眾表示看完覺得悲傷沉重!也不只一個人問我為何取了一個很正向的片名,是否要告訴大家,在落寞的當下還是要繼續往前走呢?其實「前進」有幾個意涵。從字面直白的解讀,當然是環境比以前進步,但是還不滿意,需要繼續提升,有點像自我激勵,鼓舞環境守護者要繼續前進!

當然,也有反諷的意味,想要告訴執政者,目前有些政策跟環境永續的價值是相違背的,希望能夠遵守政治承諾,往永續的方向前進。

另外,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意涵,源自於詩人賴和於1928年發表的〈前進〉

此刻,他纔感覺到自己是在孤獨地前進,失了以前互相扶倚的伴侶,忽惶回顧,看見映在地上自己的影,以為是他的同伴跟在後頭,他就發出歡喜的呼喊,趕快!光明已在前頭,跟來!趕快!--賴和(前進)

這是賴和有感於台灣文化協會分裂之後的憂心之作。這篇文章讓我看到目前環境守護團體,也各有堅持,這是民主社會與多元價值可貴之處,不過力量也分散了,甚至相互抵消了。

從照片到影像 喜歡用比對找出差異

使用環境歷史圖像做變遷的比對,是最簡單的視覺資訊傳遞方式。兩張照片或兩段影像,可以立即看出環境時間序的變化以及環境前後的關係,透過理解與思考,就有機會展開下一階段的保護行動。

透過比對30幾年來的環境運動,看到不同時期的差異性,思維也有很大的轉變,例如:早期民眾期待找主政者幫你解決,現在大家心裡明白,公民參與、展現強大民意是更重要,由下而上也能引領風潮,或者自主展開行動,也可能達成目的。環境運動方式,從陳情、批判、抗爭、監督到倡議,或者透過法規修訂去解決爭議問題,環境運動策略也不斷演進,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大家依然不氣餒,想要追求優質生活環境。

紀錄沒有逗點 只有繼續往前

很多人問我接下來呢?要拍什麼?可能是因為今年推出「前進」紀錄片,又出版了「我們的島-台灣30年環境變遷全記錄」這本書,內容都是呈現台灣30年來的環境變遷,會覺得好像是不是一個階段性的任務已完成了,像是一個句點或逗點。

其實對我來說,環境紀錄沒有逗點,這部紀錄片,有點像是環境資訊懶人包,就是透過整理過的影像檔案資料,短短兩小時,就可以看到台灣環境運動歷史的縱深,像是影像引言吧!如果有人想要更了解紀錄片中所談的議題,就可以去搜尋更多的資料,彼此討論,更深入的去分析每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甚至往下接續紀錄。

至於下一階段,我拍攝的重點會比較鎖定單一議題,以前是以比較大尺度來看各種環境議題,如空氣、水、土、海洋、森林,這些較大與多面向的焦點議題都談過之後,會想去探究更細緻的某個環節,而在表現形式上還是繼續力求突破,除了辯證之外,嘗試加入更多東方美學以及哲學的思考。

959-06s對柯金源導演來說,環境紀錄沒有逗點,這部紀錄片,有點像是環境資訊懶人包
對柯金源導演來說,環境紀錄沒有逗點,這部紀錄片,有點像是環境資訊懶人包。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前進專題報導】

前進(下)

06/25(一) 22:00首播
06/30(六) 11:00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