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倫:走過台灣氣候變遷的時空膠囊 大潭藻礁給我的兩個啟示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陳昭倫:走過台灣氣候變遷的時空膠囊 大潭藻礁給我的兩個啟示

2018年07月02日
文: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大潭藻礁,一個從來就不在我的實驗記錄本中可能會出現的地名,卻在過去的一年裡耗費我30年學術生涯最多精氣神,去探索、去瞭解、去關懷的一個海岸。原本以為從事造礁珊瑚演化史研究,已經可以足夠讓我很有自信的去說服很多人,珊瑚這種會造礁的神奇生物,在過去的3億年間面對各個時空的地球環境變遷,五次的生物大滅絕,都能留下的熱帶珊瑚礁生態系建構者,是個強而有力的記錄器,是個記錄了環境變遷的時空膠囊。也因為現代的珊瑚礁生態系,不僅僅是生物多樣性的大本營,更是提供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重要的磐石,失去了她將會直接衝擊超過10億地球人的生存。

但是,大氣中無法減輕的二氧化碳,含熱抬升高的海溫,註定給了熱帶珊瑚礁一張無法回頭的單程票——持續的高溫白化致死,不然就看看能不能有機會往高緯度的海域逃亡,重新找到一個可以重建家園的地方。

大潭藻礁黑色的礁體下隱藏著過去與未來氣候變遷的時空膠囊
大潭藻礁黑色的礁體下隱藏著過去與未來氣候變遷的時空膠囊。

剛踏進大潭藻礁,映入眼簾黑壓壓一片平坦無趣的礁體。相較於五彩繽紛的珊瑚礁而言,藻礁是會讓人立刻轉身的地方,因為你不會想到這裏會隱藏著多少可看的生命現象,直到你跪了下來,以極度謙卑的心祈求上蒼開你的法眼,你才能夠一睹那躲在黑嚕嚕礁體裡的驚嘆!

特別是在夜幕低垂,張著大螯的兇猛酋婦蟹,在強力燈光探照之下,就像廚房裡的小強般滿地攀爬。潮池中潛入沙中的白蝦,只露出兩片反光的複眼,似乎在告訴好奇的人們:「看不到!看不到我勒!」。白天,在潮池中因為貪吃而誤入蝦籠的裸胸鯙,彎曲的身子,彷彿訴說著誤入歧途的委屈,而遠方掛網的紅肉ㄚ髻鮫幼魚,雖已往生,卻提供給我們完整拼出藻礁當作一個完整健康生態系的圖像,功德無量之餘,掛網的小鯊魚立馬就成為酋婦蟹等待已久的晚餐。

大潭藻礁豐富生態系(張雅凌 繪)
大潭藻礁豐富生態系。繪製:張雅淩。

成就今日大潭海邊豐富生態系的藻礁礁體形成的祕密,也藏在台灣西北海岸地質演化長河中的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時空膠囊中。根據台大戴昌鳳教授與科博館王士偉博士在1999、2008年的藻礁地質鑽探指出,在全新世早期海水面快速上升與全球性融冰,在大約6000年之後融冰所造成的海水增量的效應趨於穩定,而在7600-7500年前,桃園海岸開有生物礁發育,且為珊瑚礁為主。同時根據台灣附近海域的古海水面研究,在大約4000年前的古海水面比現今平均海水面高約2.0~2.5公尺,但對照桃園海岸生物礁的地質紀錄,卻顯示此期間的主要造礁生物由石珊瑚轉變為珊瑚藻,這種轉變可能是由於陸源沉積物增加或是水文狀況改變的影響所致。

台北大學許民陽教授的研究也同樣指出,距今6000餘年的全新世為最後一次冰期結束後的氣候溫暖時期,海水面較現今高 2-3 公尺,沿海有珊瑚礁層生長,推估含新屋溪口在內的整個觀音海岸,珊瑚礁發育年代始於距今6000餘年前, 至距今2000多年前停止發育,而現今海岸廣闊的藻礁,也延伸至現今海岸的沙丘下方,默默的紀錄所有過去7500年來台灣海岸面臨氣候變遷衝擊的非生既死的命運!這是大潭藻礁已經打開的時空膠囊。

典藏於台中科博館的藻礁礁體剖面圖(劉少倫 攝)
典藏於台中科博館的藻礁礁體剖面圖。拍攝:劉少倫。

桃園藻礁這是史無前例獨特生態系的潘朵拉盒子,在大潭藻礁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爭議中被打開。這樣碩大的礁體,有人說是被沙埋之後因為人工建物造成漂砂突堤效應而露出來,不值得保育。有人說是她是正在退化的生態系,可以犧牲去成就所謂的國家發展。但是,人類過去200多年來的工業發展導致的氣候變遷,如果我們都一如往昔的繼續排放溫室氣體,不思改變,暖化的效應將在本世紀末增加4-6°C的溫度,且當兩極的冰層溶解之後海平面將上升,桃園藻礁巨大的礁體將可快速提供由南往北遷移的珊瑚重新形成珊瑚群聚,在不久的將來,墾丁、東沙、南沙的珊瑚和其他生物將可以在「桃園珊瑚礁」定居下來。這是大潭藻礁還未打開的第二個時空膠囊。

或許藻礁所隱藏的兩個時空膠囊不會成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和工業港環評案是否否決或是通過的考量,我也不知道再多的科學證據、再多的國際期刊的學術發表能有保留住大潭藻礁和與她相依的多杯孔珊瑚、丫髻鮫、裸胸鯙、酋婦蟹、章魚等等,但是我還是想謙卑的向大潭藻礁說聲謝謝,謝謝她這一年來給我的教育,給了我兩個對於台灣海洋氣候變遷的啟示。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