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農業廢水讓波羅的海「死區」擴大 含氧量創1500年新低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城市與農業廢水讓波羅的海「死區」擴大 含氧量創1500年新低

2018年07月18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據英國衛報報導,一份發表於《生物地球科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現代人類活動讓波羅的海沿海含氧量創下至少1500年來新低,罪魁禍首指向農業逕流和城市污水。

Kari Mattila, The Archipelago Research Institute(CC-BY-SA)
波羅地海。圖片來源:Kari Mattila, The Archipelago Research Institute(CC-BY-SA)

水中營養物質增加促進了藻類的生長。這些生物死亡沉入海底後,​​細菌為了分解它們而耗盡氧氣,在海底形成缺氧的「死區」。「死區」不僅會影響棲息在海床上的生物,使其棲地限縮,還會影響魚群並導致毒性藍綠菌增生。

這個現象並非波羅的海獨有。今年稍早研究顯示,自1950年代以來,海洋死區面積已經增加三倍,遍佈歐洲、北美和中國等人口眾多的沿海地區。

你我的日常改變  有機會讓海洋重回健康

研究人員表示,各國政府採取行動恢復海域健康的同時,個人也可以做出貢獻。

「一般大眾未來可以幫得上忙的地方之一是減少飲食中肉類的比例。畜牧業每公斤糧食生產的營養流失率比較高。」兩位共同作者、圖爾庫大學博士生尤奇(Sami Jokinen)和赫爾辛基大學助理教授湯吉爾伯特(Tom Jilbert)說。

尤奇說,目前波羅的海死區面積已經達到7萬平方公里,幾乎是丹麥面積的兩倍。

分析岩心  研究聚焦沿海含氧量變化

研究團隊表示,海底缺氧是季節性的現象,與夏季海面升溫導致的海水分層有關。先前有研究顯示過去幾千年間,波羅的海中部曾多次發生缺氧現象,新研究則聚焦於沿海含氧量的變化情況。

來自芬蘭和德國的研究團隊從瑞典和芬蘭沿海地區移除兩塊4公尺長的岩心來做研究。團隊運用一系列方法分析其中一個岩心,包括觀察沉積層的粒度和不同類型元素的比例。他們也用這兩塊岩心來檢視沉積物中生物造成的微小化石洞穴。

他們發現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清楚沉積層,這顯示包括雙殼綱和環節動物等生物是從此時開始消失於海底。

百年間含氧量遽降 人類活動因素占比趨顯著

研究人員重建過去1500年間海水含氧量的變化,發現沿海含氧量的變化主要和氣候的變化有關,但是過去100年間含氧量明顯減少。

研究人員說,含氧量急劇下降正是始於1950年代,戰後該地區經歷都市化和集約農業的高峰期。研究人員表示,含氧量降低是許多因素的結合所導致,包括波羅的海地區的抬升以及人類活動,而後者似乎越來越顯著。

兩位研究者指出,自2007年以來,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一直試圖減少流入水域的營養物質以改善這種狀況,斯德哥爾摩海域的含氧量正在上升。但是全球暖化可能阻礙了進展,沒有證據顯示研究探討的海域含氧量有所改善。「全球暖化會影響海水含氧量的恢復,因為氧氣在溫水中不易溶解。」研究者說。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