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攝影還真實 「科學繪圖」一筆一畫探索世界 《繪自然》特展珍貴原稿大公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比攝影還真實 「科學繪圖」一筆一畫探索世界 《繪自然》特展珍貴原稿大公開

2020年01月30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百多年前,約瑟‧沃爾夫(Joseph Wolf)為台灣雲豹留下身影,至今仍栩栩如生留在台灣民眾心中。可是,在台灣消失多年的台灣雲豹,如何得知牠的長相?終身未離開歐洲的他,能一筆一畫描繪出台灣雲豹的特徵,端賴郇和(Robert Swinhoe)提供的皮毛標本與客觀描述;這種力求客觀、精確地描繪物種特徵,完整地傳遞科學訊息的畫作,稱為「科學繪圖」。

約瑟‧沃爾夫畫筆下的台灣雲豹,讓我們記住這個曾經是台灣住民的物種。圖片來源:台博館提供
約瑟‧沃爾夫畫筆下的台灣雲豹,讓我們記住這個曾經是台灣住民的物種。圖片來源:台博館提供

由台灣博物館與農委會林務局共同推出的特展《繪自然-博物畫裡的台灣》,即以科學繪畫作品,帶領觀看者了解人類探索世界的軌跡;即日起至明(2021)年5月30日,於台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展出;民眾不但可於現場臨摹主辦單位提供的標本,還有科學繪圖師現場示範;文宣品更有「台灣穿山甲」美圖隱身其後,值得民眾帶回家收藏!

主辦單位特別推薦1852年由英國博物學家在台灣畫下的「蓪草」圖,不但是台灣的第一幅科學繪圖,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依照分類學命名發表的台灣植物。另外,台灣最新、記錄最齊全的《台灣野鳥手繪圖鑑》原畫,以及台灣最早的植物誌《台灣植物圖譜》等作品,都在此精彩亮相。

特展也透過畫作呈現台灣之美,例如17世紀荷蘭製圖師凡布斯繪製的台灣地圖,記錄400年前的台灣素顏,並詳盡描繪台南一帶;19世紀法國新聞雜誌《世界插圖》所描繪的基隆、淡水出海口地形圖,以平行視角的地景圖讓法國民眾第一次看見台灣的「長相」。

觀眾也能在會場找尋「魔鬼的野獸」,以及描繪牠們身影的女性生平。還有直達為了促進公共衛生和農業發展,細心描繪老鼠、吸血蟲等令人頭痛的生物線條的繪師心靈;大房子賣不起,那麼就收集揹著「小房子」的物種!而一些生活在深海攝影技術仍無法完全捕捉的鯨豚及台灣魚類,又如何被世界看見。而郇和在台灣發現的動物,仍透過繪師之筆活靈活現!


台灣植物分類學會理事長胡哲明說,蓪草畫作可說是台灣科學繪畫的起點。攝影:廖靜蕙


《美國鳥類》(The Birds of America)圖鑑全台唯一復刻本,採與原畫同尺寸規格。攝影:廖靜蕙


科學繪畫無關喜惡,務求完整客觀描繪主體特徵,這種精神也是防疫工作致勝關鍵。攝影:廖靜蕙

從自然觀察到科學繪圖 台灣科學繪圖正夯

「繪圖可以超越時間、種族、語言的隔閡,也能以最直觀的方式打開人們的視野。」台灣博物館長洪世佑在《繪自然》序中這麼說。

自然觀察紀錄可追溯至數萬年前的史前遺跡及遺物,但提到科學繪圖的起源約可溯及西元初迪奧斯克理德斯(Dioscorides)的《藥物論(De Materia Medica)》和東方的《神農本草經》,但是畫技的成熟和普遍應用在自然史研究,則是14~15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之後。

台灣植物分類學會理事長胡哲明說,大航海時期以及博物學起端,從各地蒐羅奇花異草及珍禽野獸,加上文藝復興時期畫作技巧及觀察上長足的進展,讓科學繪畫開花結果。到了18世紀瑞典學者林奈氏(Carls Lnnaeus)創立二名法,分類文獻加入黑白線條的手繪圖,科學繪圖成為新物種發表時的必備條件。

台灣的自然,則是從19世紀中葉起,被人們以科學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除了英國邱園植物學家胡克的蓪草繪圖,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早田文藏在1911~1921年間整理發表的《台灣植物圖譜》中再度開始,這本書中包含200幅黑白線植物繪圖;而早田文藏的徒弟山本由松也不遑多讓,在《續台灣植物圖譜》中有多幅具專業等級的植物線描圖。

不過,提到台籍植物繪圖師的先驅,則以王仁禮和陳建鑄為代表。王仁禮年輕時即受僱於金平亮三,他與幾位日籍繪師,為金平亮三寫的《台灣樹木誌》繪製植物插畫,是當時唯一的台籍專業科學繪圖師。陳建鑄就讀台北帝國大學時,師隨日籍植物學家正宗嚴敬,1960年代出版的《台灣木本植物圖誌》,以及兩版《台灣植物誌》都有其畫作。

當代包括2008年早逝的黃崑謀,以及林哲緯、鄭杏倩、紀瑋婷、王錦堯、葉書謹、彭瑄玉,以及新生代李江勻楷、黃瀚嶢、孫正涵、林家蔚、李政霖等,在不同領域描繪記錄台灣物種、大放異彩。「只要人們對世界的探索不停,畫筆就永遠不會停。」洪世佑表示。

上週(22日)起始記者會上,文化部次長李連權代表文化部,感謝台大植物研究所教授黃增泉捐贈第一版《台灣植物誌》,珍貴的科學繪圖原稿給台博館典藏;以及當代所有仍為科學繪圖努力不懈的插畫家們。


讀者可於特展中,一睹李政霖《台灣野鳥手繪圖鑑》原畫作。攝影:廖靜蕙

攝影技術發達仍無法完全取代 手繪魅力科學、藝術兼備

時至今日,攝影技術雖已如此發達,仍有許多不得不繪圖的場合。主辦單位指出,例如昆蟲與鳥類的局部構造,就需繪圖來傳達作者的觀察;或是海裡因能見度低,相機無法拍出清晰的照片,就靠手繪補足。

也許有人會問,攝影技術能不能完全取代科學繪圖?台博館表示,科學繪畫需要客觀的呈現,這個「客觀」是沒有預設立場的科學知識,例如運用充足的科學知識,不加修飾地呈現物種的形態特徵;是科學研究的延伸,不是攝影單純地記錄光線所能達成的。

前農委會林試所長金恆鑣也說,攝影技術是工具,最重要的是觀察者看待事物的角度,透過工具傳達見解以及對世界的了解;工具的進步,可視為增加表達的多樣性,多了更多選擇,但不能替代科學繪圖的思考。「用你的工具看自然,重要的是內涵,而非只講究漂亮。」這樣說如果還不夠明白,主辦單位邀請大眾,藉由畫作中的一筆一畫找到答案。

「手繪對於動植物型態描述仍具有魔力,動植物細微的特徵,很難用照片表達出來,卻能透過手繪精確細膩的觀察透過地描述。」林務局長林華慶說,這次展出的作品蒐羅自歐洲、日本等地,台灣珍貴的動植物畫作;不但得以一窺台灣自然史的發展,也跨越科學領域,彷彿身歷其境、進入博物學家觀看世界的心靈,感受其對於事物細緻的觀察。

此次特展特別邀請科學繪圖師,紀錄台灣瀕絕物種的身影,水獺、寬尾鳳蝶都入畫。林華慶說,一些曾現身畫筆下的物種,隨著人為開發帶來的傷害,已在台灣銷聲匿跡,史料裡的科學繪圖作品彷彿成為牠們的遺照,證明牠們曾是寶島的居民。他呼籲民眾除了關心,更能多一點行動、及時保育,別讓畫作成為瀕絕物種的遺照。


林務局長林華慶邀請大眾付出保育行動,別讓特展中的瀕絕物種圖片成為遺照。攝影:廖靜蕙

《繪自然》特展資訊
日期:即日起至2021年5月30日止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30至下午5:00
地點:台博館南門館(台北市南昌路一段1號)紅樓2樓展出
備註:展覽期間另有專家導覽及特展活動,詳情請參考台博館官網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