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在海洋珊瑚礁遭人為破壞的訴求為何是濫情?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定格在海洋珊瑚礁遭人為破壞的訴求為何是濫情?

戳破珊瑚大量人工繁殖的偽科學

2007年05月24日
作者:陳昭倫(珊瑚礁學會 理事/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最近國際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發起的「國際珊瑚礁生活權的連署宣言」的網路連署,正在網路上熱烈的展開。在短短的3天之內台灣熱愛珊瑚礁的同好踴躍的簽署,已讓台灣名列第二名,僅次於美國和馬來西亞之後。但是,就在為此項義舉喝采的同時,確在中國時報5月21日的報導「復育珊瑚 鯝魚向山頂游方力行揭暖化真相」一文中看到ㄧ段令人無法苟同的報導,「不要再將畫面定格在海洋珊瑚礁遭人為破壞的濫情上,幫幫忙,如何讓淺海野生珊瑚大量人工繁殖,才是挽救台灣海域珊瑚群生態的重要關鍵!」。我不僅要問:定格在海洋珊瑚礁遭人為破壞為什麼是濫情?還有淺海野生珊瑚真的能夠大量人工繁殖,而挽救台灣海域珊瑚群生態嗎?

首先,全球的珊瑚礁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猶如全球暖化是個事實。誠如國際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網頁上所講的,我們已經損失到全球15%的珊瑚礁,而有30%正因為人為的活動正面臨滅絕的威脅。如果這樣的衰退速度無法減緩或停止,在太平洋島國將有超過2億的人口的生計會立即受到影響。在國際珊瑚礁生活權的連署宣言中,更闡明了全球所有的珊瑚礁都有不受到過度漁撈、污染、白化、海洋酸化和缺乏計畫的海岸開發等生活權利。國際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預計連署的人數為百萬,希望在2008國際珊瑚礁年開始,以這100萬人的連署向全球擁有珊瑚礁的國家訴求保護珊瑚礁的責任。台灣以擁有多樣的珊瑚礁生態為榮,如同全球努力的除去人為破壞珊瑚礁生態的行動,難道這是濫情嗎?

淺海野生珊瑚或是造礁珊瑚是建構熱帶與亞熱帶珊瑚礁生態系的主角,而這樣的生態系在地球上已超過兩億5000萬年。然而 不管無性生殖或是有性生殖而來的造礁珊瑚品系生長極為緩慢,最快的軸孔珊瑚1年達20公分,但是最慢的微孔珊瑚只有3公釐。況且,珊瑚礁生態系除了珊瑚之外,還需要其他生物,包括魚蝦貝類、藻類與眼睛看不見的微小生物等,是相當複雜的系統。而且珊瑚礁發育的海域通常是海水清冊,無陸域污染源的環境。以台灣周圍海域早已受到過度利用與污染的環境,既使能大量繁殖造礁珊瑚,如何能讓他們有生存下去的空間呢?除了發展養殖珊瑚取代野外採集珊瑚作為水族玩賞的商業目的之外,並沒有任何的科學報告證明大量人工繁殖造礁珊瑚,能挽救珊瑚生態。如果這是可行的方法,在台灣珊瑚礁區所投放的人工魚礁上移植的珊瑚如今何在?如果台灣真有這樣的技術存在,如何挽救台灣的珊瑚礁?資料在哪裡呢?為何不發表在有同儕審理(peer-review)的國際學術刊物,接受檢驗呢?讓科學的檢驗說明ㄧ切!不然就是偽科學。

1997年台灣的學界發起成立珊瑚礁學會,更在1998年加入國際珊瑚礁總體檢的活動。1999年台灣發生有史以來最大的珊瑚白化事件,導至台灣周圍海域損失了許多的珊瑚礁。但是,這10年來經過許多人不斷的努力,社會大眾漸漸的了解珊瑚礁生態對台灣海洋的重要性。2007更通過東沙海洋國家公園的成立,代表著我們正慢慢的邁向尊重海洋,愛護珊瑚礁的時代。猶如為了減緩全球暖化,發起全民騎單車上班ㄧ樣,而這樣的舉動絕對不是濫情!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