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吃垃圾 川廢清除機百家爭鳴 環境倡議者籲塑膠源頭減量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專吃垃圾 川廢清除機百家爭鳴 環境倡議者籲塑膠源頭減量

2022年01月13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為了防止塑膠垃圾污染海洋,水上塑膠垃圾清除設備正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例如荷蘭企業開發的河流垃圾清除系統「大氣泡屏障」(Great Bubble Barrier),用一堵垂直於河水流向的氣泡牆,將塑膠垃圾推往收集器,同時讓魚類和其他野生動物安然無恙地通過。

河流垃圾收集設備Mr Trash Wheel,一天可收集超過17噸。圖片來源:Mr Trash Wheel

從河流垃圾攔截起 防止傳播、污染海洋

「大氣泡屏障」的開發計畫由歐盟Maelstrom(海洋垃圾永續清除和管理)計畫支持,目前已在阿姆斯特丹作業中,也正在葡萄牙波多的杜羅河試用。

計畫團隊正陸續開發一系列的技術,好在河川中攔截垃圾,避免流入海洋。

造成塑膠垃圾漂流入海的原因,包含海嘯等自然災害,但災害畢竟不會天天發生,河流才是以更加固定頻率造成塑膠流向海洋的原因。2017年的研究發現,全球90%海洋塑膠垃圾來自10條河流系統,分別是來自非洲的尼羅河和尼日河,以及八條分布於亞洲的恒河、印度河、黃河、長江、海河、珠江、湄公河和黑龍江。

「有些社區沒有適當的垃圾收集服務,只能直接將垃圾倒在河中讓它漂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貝尼奧夫海洋計畫(Benioff Ocean Initiative)的科學家、該校全球乾淨洋流聯盟負責人莫爾斯(Molly Morse)說,「此外陸地上的塑膠垃圾,也有可能被雨水或風吹到河流中⋯⋯再進而流入海洋。」

估計,每年有80萬~270萬噸塑膠透過河流流入海洋,相當於6.6萬~22.5萬輛雙層巴士。垃圾進入大海後變得更難處理。塑膠通常會漂流到遠方,乘載入侵物種並形成更大的塑膠垃圾圈,如太平洋垃圾帶。

因此有科學家呼籲,應從源頭就阻止塑膠流入河流。202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只有阻止塑膠流入大海,或者結合河流屏障和其他清理設備,才能顯著減少海洋中的塑膠。

印尼東爪哇省最長的河流布蘭塔斯河,河中布滿垃圾。圖片來源:Fully Syafi Handoko/Flickr(CC BY-NC-ND 2.0)

垃圾鯊等水上垃圾收集設備問世 環保人士:治標不治本

發明家開發了一系列河流屏障和收集設備,來捕撈以及清除河流塑膠垃圾——從簡單的網子和桿狀結構,到複雜的輸送帶和機器人都有。

像是Mr Trash Wheel,其正式名稱為內港水輪,是一個由水流和太陽能驅動的輸送帶系統,2014年在美國巴爾的摩市問世。帶有水下裙邊的長吊桿將廢垃圾集中後,自動鏟到輸送帶上,然後存放在接駁船上,一天可收集超過17噸。接駁船裝滿後會將垃圾帶到電廠焚燒,不過最終目標是希望將收集到的垃圾分類回收。

攔截器(Interceptor)是非營利組織「海洋清理」(The Ocean Cleanup)開發的浮動太陽能設備,號稱世界第一個可擴充的海洋垃圾解決方案。它的設計與內港水輪類似但比較大,有個屏障將垃圾引導到輸送帶上,再分配到五個垃圾箱中。

另一種設計「Azure」屏障,由英國新創公司Ichthion開發,可在任何河流中使用,有耐用、可順應潮汐運作的吊桿,將塑膠垃圾引導到沿岸的收集點,每天可以清除多達80噸塑膠,之後將這些塑膠加工成薄片回收利用。

其他更高科技的發明包括垃圾鯊(WasteShark),這是一種電動「水上無人機」,一次可以捕食最多350公斤的塑膠。透過德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的演算法,垃圾鯊可自主移動並返回其停靠站,停靠站則有多達五艘雙體船形狀的船隻可存放收集到的塑膠,並為垃圾鯊充電。該設計由荷蘭新創公司RanMarine開發,今年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 2022消費性電子展上展出。

許多環保主義者認為,這些創新只是治標不治本,真正的解決方案是減少塑膠生產。但根據塑膠工業協會估計,去年塑膠製造出貨量增長了2.2%,短期內沒有減少的跡象。

「如果我們要繼續以目前的速度生產、消費和處置塑膠,我們的管理能力需要趕上,而且要快。」莫爾斯說。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