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廢塑膠再利用不到三成 環保署先鎖定科技業改善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產業廢塑膠再利用不到三成 環保署先鎖定科技業改善

2022年04月19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國內每年產出24萬公噸的事業塑膠廢棄物,僅約28%再利用。環保署推動產業塑膠循環,今(19)舉辦記者會推動「資源再生循環產業鏈」,率先針對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號召產業上中下游,提高資源循環效率。

科技業廢棄塑膠型態多元,部分品項過去多只能焚化處理,環署表示,未來會先鎖定科技業,從目前65%以上的塑膠再利用比例,希望再提高到75%,相當於增加3000公噸的再利用量。而台積電與日月光等大廠,則都喊出接近100%廢塑膠資源化的目標。

環保署今(19)舉辦記者會,希望推動產業塑膠循環鍊,提高資源再利用率。攝影:陳昭宏

環保署今(19)舉辦記者會,希望推動產業塑膠循環鏈,提高資源再利用率。攝影:陳昭宏

產業廢塑膠資源化:台積電規範供應商、日月光成立資源再生中心

國內民生與產業產生的廢塑膠量體相近,但產業更常見複合材,回收再利用工序相對複雜。

在塑膠廢料的源頭管理上,半導體大廠台積電擬定「供應商物料包裝規範白皮書」,規範所有供應商包材須符合公司回收規範,並且和再利用業者合作,落實分類,去年已回收8000公噸的塑膠,資源化比例達66%,未來目標是邁向95%。台積電在中科的首座「零廢製造中心」,明年也將開始營運。

日月光則將分散在不同廠區,且材質、大小、種類不同的塑膠廢料,送往旗下新成立的「循環資源再生中心」,經過集中、分類、破碎、壓縮後送往再利用廠商,日月光現階段資源化比例為68%,更喊出2024年達到100%資源化的目標。

台積電近年開始對供應商包材進行規範,並加強塑膠廢料再利用,目前已有66%資源化比例。攝影:陳昭宏

台積電近年開始對供應商包材進行規範,並加強塑膠廢料再利用,目前已有66%資源化比例。攝影:陳昭宏

環署鎖定科技業 目標提升3000噸塑膠再利用量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廢棄塑膠的成分也更為複雜,例如為了防靜電、抗摩擦及遮光等目的,電子產品近年多使用鋁塑袋作為包材,但這類鋁塑袋、離型紙、稜鏡擴散片、膠片、PVC手套等廢棄塑膠,過去通常都直接焚燒處理,因為僅能透過化學方法取得塑膠或鋁材,回收效果差。

長期與科技廠合作的潔安環保公司,近年就引進鋁塑分離技術,成功分離兩者,塑膠可再製成腳踏車踏板或裝潢用的板材,鋁料則可以製成鋁條再利用,純度達90%以上。

近年科技廠大量使用鋁塑包材,業者引進分離技術,將廢料再製成腳踏車踏板、鋁條等。攝影:陳昭宏

近年科技廠大量使用鋁塑包材,業者引進分離技術,將廢料再製成腳踏車踏板、鋁條等。攝影:陳昭宏

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表示,面對化石資源不足、塑膠使用過度、產生大量垃圾等問題,聯合國正在草擬塑膠公約,麥克阿瑟基金會等國際機構也紛紛提出方案,要在減量、材質取代、回收循環三課題上尋求改善。

環保署此次先鎖定科技業,鼓勵業者將廢塑膠再製成材料及產品,再利用比例希望提高到75%,相當於增加3000公噸的再利用量。環保署表示,未來複製成功的產業循環體系,可提升回收量能及效益,更多資源得以被妥善運用。

作者

陳昭宏

探索矇矓中開展的世界、滲透身體的網,與身體和環境結盟,共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