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齡87歲 第三屆榮譽步道師揭曉 讓國寶級工藝不只是傳說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平均年齡87歲 第三屆榮譽步道師揭曉 讓國寶級工藝不只是傳說

2022年04月25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吳宜靜報導

「石頭一層一層地砌,才會漂亮⋯⋯開槽的規矩、做茶的知識、燒炭的知識、耕種的知識全部都要知道,這樣才叫師傅。」高齡95歲、來自新竹竹北的謝見祥老先生聲音宏亮地說道。

千里步道協會23日舉辦第三屆「榮譽步道師」頒獎典禮,由澎湖湖西鄉湖東社區許仁雄、屏東霧台鄉大武部落禹弘仁(name Kelele)、新竹竹北隘口社區謝見祥獲獎,三位國寶級匠師長年以就地取材的方式,分別以在地的咾咕石、石板、鵝卵石疊砌步道,體現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在地智慧。


千里步道協會於23日舉辦第三屆「榮譽步道師」頒獎典禮。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人間國寶的匠心獨運 「步道師」不該只是傳說

步道的維護和耕作、製茶、狩獵一樣,都曾是生活記憶的一部分。先民運用現地材料,佐以多年累積的生活經驗與智慧,因應各地的地質、石材、水流等環境因素,以簡單的手工具,發展出最適合當地風土的步道修築技藝。

有鑑於此,長期致力推動「手作步道」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於2018年發起「榮譽步道師」獎項,邀集來自景觀、登山、文化、建築、古道、生態監測及生態工法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審議小組,主動發掘、鼓勵各界提報,表揚步道手藝人。

主辦單位千里步道協會周聖心執行長表示,「榮譽步道師們的精神與價值不應該只是故事或傳說,應該落實在步道的體現上,成為眾人的故事。」

榮譽步道師呂來謀仍以精湛工藝修築步道。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千里步道協會於23日舉辦第三屆「榮譽步道師」頒獎典禮。圖片來源: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澎湖湖西許仁雄 以咾咕石疊砌菜宅與石畚箕井

來自澎湖湖西的許仁雄,現年已78歲,是三位榮譽步道師中最年輕的一位。由於澎湖群島四面環海,珊瑚礁資源豐富,因此產自珊瑚礁的咾咕石便成為澎湖當地的傳統建材之一。為了適應澎湖強烈的東北季風,澎湖發展出以咾咕石疊砌的避風石牆,稱為「菜宅」。

「把菜宅圍起來,才有辦法種菜。」自幼成長在澎湖的許仁雄,從長輩身上習得一手咾咕石疊砌技藝,對於疊砌菜宅與石畚箕井特別在行,他近年也致力於咾咕石技法的傳承。

咾咕石從海裡撈出來之後,得先放在田地,讓鹽分和水分淡化。然後是挖地基,防止菜宅被風吹垮;底部第一層先放入較為大塊的咾咕石,之後分為裡外兩層開始堆疊,中間空隙再放入小咾咕石填充,進而層層疊高,直至整面石牆穩固收尾。如今,咾咕石的原料(即珊瑚礁)已禁止開採,加上現代化的網室、水泥的使用等,傳統咾咕石疊砌工法已漸漸失傳,紀錄與傳承是當務之急。

審議委員黃于玻指出,咾咕即是英文「珊瑚礁」(coral)的意思,許仁雄師傅保留傳統技藝,應用咾咕石作為建材,與自然地景相融,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也與近年來的里海倡議不謀而合。

排灣族vuvu呂來謀,一身的好手藝期望能交棒給年輕世代。圖片由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首屆離島榮譽步道師許仁雄(澎湖湖西湖東社區),採用咾石疊砌石畚箕井與菜宅。圖片來源: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新竹竹北市謝見祥 「開槽借石」讓梯田40年屹立不搖

來自新竹竹北市隘口里的謝見祥,從小在關西就跟隨父親學習開田、做茶、燒炭、砌石駁技術。落腳在竹北隘口後,便採集頭前溪的卵石堆疊梯田。儘管已高齡95歲、雙手因長年辛勞工作而變形,他仍親手持續傳承砌石記憶,他說,「跟著爸爸這麼做,已經做習慣了。」

「開槽的規矩、做茶的知識、燒炭的知識、耕種的知識全部都要知道,這樣才叫師傅。」謝見祥以「開槽」、「借石」的技藝——先「開槽」,留下下一層石頭放置空間,再「借石」,以旁邊石頭的力量來支撐彼此。紮實的工法讓整片梯田歷經40年仍屹立不搖,灌溉水圳、通往山區工作的道路,也是他親手以卵石疊砌鋪設而成。

提報單位台灣豐禾子協會、竹北市隘口社區發展協會表示,竹北這片飽受開發壓力的璞玉田,不只孕育出十大經典好米,更是傳遞農村知識的活教室,古道、梯田、泥磚屋、水礱間,勾勒出客家農村的生活地景。


榮譽步道師謝見祥(新竹竹北隘口社區)以「開槽借石」的技法砌石駁。圖片來源: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魯凱獵人禹弘仁 以頁岩板岩維護日治古道、搭建石板屋

屏東縣霧台鄉大武(Labuwan)部落魯凱族人禹弘仁耆老(name Kelele,name為魯凱語大武語系中父執輩稱謂),是部落認證的獵人英雄,現年87歲。幼時就跟隨父兄學習魯凱族獨特的石板工藝,透過搭建石板屋、與族人換工精進砌石技法,因而成為部落著名的匠師。

大武部落位於屏東霧台鄉隘寮北溪右岸旁,是神話「鬼湖之戀」的發源地,也是莫拉克風災重創南台灣後,霧台原鄉唯二沒有遷村的魯凱部落。name Kelele率領部落族人一起修理日治時期留下的古道,「疊砌步道的駁坎和蓋房子的牆壁,一定要有斜度,不然雨水多的話,石頭就會從上面垮下來。」疊砌到最後,最上層要用大片石板把小石頭壓住,避免晃動,「這樣去田裡工作或是背負獵物的人,才方便放東西。」

name Kelele環視巨大的石板,他說,「要剖開大石板,最重要的是找對石頭的紋路,四個面都要仔細觀察,找到最好下刀的地方。第一刀如果打錯位置,石板就會報銷掉。」在他眼中,大石板是床板、是石板屋的門面、也是桌面,用途非常多元。

榮譽步道師羅吉榮生於新竹關西,就地以紅卵石乾砌工法,搭起永續的牆基。圖片由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榮譽步道師英雄禹弘仁(屏東霧台大武部落)擅長以頁岩板岩搭建石板屋與步道。圖片來源: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審議委員孫大川表示,原住民適應高山地形,並且從自然環境中取材,將工法和生活結合在一起,「這些技法是每一個原住民男人都要會的,如果不會蓋家屋,就不可能成家。」步道不僅是步道,更是生活空間和文化的維繫。他強調,台灣需要有美感的空間,例如霧台鄉的石板屋便十分美麗,應為後代留下美麗的空間遺產。

「林務局在2017年已宣示,國家步道系統應該要回歸土地和地質的紋理,集合在地工藝,把技術保存下來。」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今年將與千里步道協會合作,發布步道工法手冊,提供各界應用。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左一)表示,國家步道系統應該要回歸土地和地質的紋理,集合在地工藝。攝影:吳宜靜

本屆榮譽步道師從評選到頒證的經費,首次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在近200位贊助者的共襄盛舉下,持續募集50萬元資金,邀集社會大眾共同參與匠人的技藝保存與影像紀錄,代代傳承步道師的匠心與匠藝。

原住民族委員會處長楊正斌引用泰雅族諺期許,「當我們看到這條路,部落就在不遠的地方」,盼藉由榮譽步道師的表揚與傳承,找到傳承與回家的路。

作者

吳宜靜

右手按快門,也寫字。讀過歷史、勞工關係和攝影。旅行的國家數因為印度而未再增加。企圖用說得動自己的方式傳達環境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