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之星】渾身漆黑的果樹天敵:皺胸深山天牛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自然谷之星】渾身漆黑的果樹天敵:皺胸深山天牛

2022年05月06日
文:吳佳奇;圖: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

鹿寮坑為海梨柑之鄉,過往盛產橘子,現在依然有非常大面積的土地仍以種植橘子為主。講到柑橘果園最大的敵人,天牛絕對是數一數二了。去年夏天,我們在果園抓了至少2、30隻的天牛,而其實在這裡,所要面對的天牛還不止一種,其中最主要的多是白斑星天牛跟皺胸深山天牛,而這次要來跟大家介紹的,就是皺胸深山天牛。


左:皺胸深山天牛 ,右:白斑星天牛。

之前曾經介紹過白斑星天牛,同樣是啃食果樹的天牛,然而農改場只有白班星天牛的資料,要怎麼處理、怎麼預防都還算是有資料可尋,但皺胸深山天牛就不一樣了。等到了果樹被扒皮、挖了超級大洞以後,我們還左思右想,一度誤以為是囓齒類動物的啃咬,直到後來皺胸深山天牛出沒,才算是認識了這啃咬果樹的天敵。


被扒皮的果樹。

白斑星天牛和皺胸深山天牛兩種的習性、出沒時間皆不同,光是觀察牠們的生態與搞清楚狀況,就耗費了許多力氣。前年12月,我們就發現皺胸深山天牛出沒,讓人覺得很驚訝,因為一般來說皺胸深山天牛成蟲主要出沒的季節約在4月到7月;而今年則是在2月便發現皺胸深山天牛。有時候在一棵樹的修枝過程中,就可以抓出四隻皺胸深山天牛!看看果樹這又深又大的洞,也難怪這棵橘子樹奄奄一息了⋯⋯


修枝後發現躲在果樹中蟄伏的皺胸深山天牛。

皺胸深山天牛屬於大型的天牛族,體色偏向全黑並且帶有漂亮光澤,顧名思義,其前胸表面帶有不規則的蠕形紋路,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兇猛並帶著面具的盔甲武士。雖然名稱有深山,卻並不住在深山中,皺胸深山天牛主要棲息在低海拔以下的地區,平地跟山區皆有,主要為夜行性並具有趨光性。

雄蟲的觸角較長,末四節超越鞘翅的末端,而相比之下,雌蟲的觸角長度則是稍微短於鞘翅末端。觸角可不僅僅是長得長而已,天牛的觸角上具有感覺氣味的器官,可以幫助天牛尋找食物以及幼蟲的寄主,此外,可以辨認雌蟲身上的費洛蒙。


皺胸深山天牛。左:雄蟲觸角超過身體;右:雌蟲觸角較短。

天牛為完全變態,從產卵開始,到幼蟲、裸蛹、羽化成蟲為一個循環,為期約一年,而不論是皺胸深山天牛的幼蟲或成蟲,都喜愛柑橘類的果樹,交尾後,雌蟲會在樹幹上產卵,產卵前會先用口器將樹皮咬開裂縫,再將卵產於孔洞或裂縫中,一次一顆。卵孵化後,幼蟲便啃食樹幹內部的組織,並將排遺跟木屑推出孔隙外。

幼蟲蛀進柑橘樹的樹幹中將近十個月,在成蟲後會啃蝕樹幹出來,並在柑橘類植物的枯死部位活動,強而有力的大顎會啃食著樹幹、吸取柑橘樹的樹液。天牛會嚴重破壞植株養分以及水分的輸送,導致柑橘果樹逐漸衰弱甚至直接死亡,觀察被天牛啃食的樹幹剖面,可以明顯看到許多長長的隧道,就是天牛幼蟲一邊進食一邊前進的痕跡,也因此,對於友善耕作的農民來說,天牛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天牛幼蟲期啃食柑橘枝幹的截面。


天牛幼蟲期啃食柑橘枝幹內部,形成密集不規則的孔徑隧道。

剛羽化的皺胸深山天牛顏色為紅色,會在樹洞中蟄伏一段時間,等到身體全部硬化後轉為黑色,為期約一個月,才有能力咬開樹洞到外面來。農民對於天牛的危害不堪其擾,針對柑橘的防治也與時俱進。近幾年農業改良場也研發了友善環境的天牛防治技術,以高壓空氣灌注法,以壓力將蟲體推出枝幹或直接將蟲體擠壓而死亡,也是一種可以嘗試的新方法。


晚上出沒,正準備交配的皺胸深山天牛。

在野外中,其實天牛也是充滿天敵的,幼蟲在樹幹中可能會被病毒、細菌或真菌感染,也可能被啄木鳥、五色鳥等啄食,成蟲以後外界的天敵就更多樣了,鳥類、蜥蜴、蜘蛛等都是天敵。

之所以會在一個地區出現大量同種天牛,其實是人類的耕作行為所致——大量種植同種類的樹木,想當然爾也吸引了啃食它的昆蟲出現,農民為了保護自己的果樹必須有所處理,而如果我們在野外中看到天牛,並不需要像農夫那樣急著移除天牛,相反的,可以趁機好好練習一下自己的觀察力,不同天牛出沒的時間,躲藏的地方都不一樣,各有不同的故事。

【小知識】天牛小知識
台灣有600種以上的天牛,一年四季皆可觀察到不同天牛的出沒,而大部分還是以夏季為主。許多天牛都有長長的觸角,而其中雄蟲的觸角又比雌蟲還長許多。觸角的功能除了保持平衡外,觸角上有感覺氣味的器官,因此可以幫助天牛尋找食物和幼蟲的寄主植物,此外,也可用來辨識雌蟲身上的性費洛蒙。當兩隻雄蟲在爭奪雌蟲時,有時也會以觸角試探對方,體型小的發現對方比較大隻,也會識相的先走一步。

中文名:皺胸山天牛

別名:皺胸深山天牛

科名:天牛科

學名:Nadezhdiella cantori

分佈:台灣全島低山地區、中國、泰國

生態:棲息在平地至500公尺左右的低海拔山區,夜行性且具趨光性,幼蟲以柑橘類植物為寄主,成蟲亦會取食其樹液,常發現於柑橘園區。

特徵:

  1. 前胸表面有不規則蠕形紋路,外緣具尖刺。
  2. 體色全為黑色,雄蟲觸角末四節超越翅鞘末端。
  3. 各足脛節端部具有褐色的絨毛。
  4. 成蟲約5-8月出現。
  5. 夜行性且具趨光性。

※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