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下降 海委會升「硨磲貝」保育等級 預告為珍稀海洋保育動物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族群下降 海委會升「硨磲貝」保育等級 預告為珍稀海洋保育動物

2022年05月2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海委會今(23日)預告修正「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將國內族群數量下降的七種硨磲貝列為珍貴稀有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同時,為讓中文翻譯名稱更符合拉丁文學名,也將「柴山多杯孔珊瑚」及「福爾摩沙偽絲珊瑚」兩種保育類珊瑚分別更名為「柴山多杯珊瑚」及「福爾摩沙擬絲珊瑚」。


海委會今(23)預告修正「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將目前國內族群數量呈下降趨勢的7種硨磲貝列為珍貴稀有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圖為巨硨磲貝。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七種「硨磲貝」 預告將升格保育類動物

為保育海洋野生動物,海委會在2019年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四條第二項規定,訂定「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依據動物種類將名錄分為海洋哺乳類、海洋鳥類、海洋爬蟲類、海洋魚類及其他種類等五大類。

名錄中將保育等級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級表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第二級表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第三級則代表其他應提供保育的野生動物。

海委會今預告提升菱硨磲貝、圓硨磲貝、扇硨磲貝、巨硨磲貝、長硨磲貝、諾亞硨磲貝及鱗硨磲貝等七種硨磲貝的保育等級,從「一般類海洋野生動物」升為「珍貴稀有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


長硨磲貝。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扇硨磲貝。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硨磲有12種 全受華盛頓公約保護

「硨磲」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的海洋動物,隸屬於硨磲亞科,共有2屬12種,不過目前在台灣海域僅調查到其中七種。硨磲也是海洋中最大的雙殼貝類,明顯特徵為厚重外殼及長滿共生藻的外套膜,過去曾大量捕捉來食用及製作手工藝品等用途。

由於硨磲貝族群數量稀少,目前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又稱華盛頓公約)中全數被列為附錄二物種。

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指出,附錄二物種的活體及產製品進出口都需要取得許可證,若無依CITES規定取得進出口國的許可證,非法輸入硨磲貝相關產品將違反貿易法第13條之1規定。不過他也說,近年來較少硨磲貝非法進口案例,大多以非法進口珊瑚類為大宗。

我國硨磲貝保育層級升 由漁業法交野保法管制   

海保署在2021年調查發現,我國海域硨磲貝受到海洋污染、氣候變遷、採捕壓力、人為活動干擾等影響,普遍出現成體比例偏低、密度低的狀況,整體族群數量也呈現下降。

由於硨磲貝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地區,目前我國僅有澎湖、台東兩縣府展開硨磲貝復育,禁採硨磲貝,另有少數縣市或保護區設有硨磲貝的限採規範。不過盜採事件仍時有耳聞,例如2019年在綠島小琉球就先後發生盜採事件,2020年位在墾丁後壁湖海域中的巨大硨磲貝也曾一度傳出失蹤,所幸後來於失竊地尋回。


諾亞硨磲貝。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圓硨磲貝。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吳龍靜說,目前硨磲貝仍為一般類野生動物,僅能由漁業主管機關或地方主管機關依據《漁業法》管理。未來將硨磲貝管理強度提升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後,依《野保法》規定將不得捕撈、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等行為,民眾若有違法則會依情形處以新台幣六萬元以上罰鍰。

中文譯名更精確 更名「柴山多杯珊瑚」、「福爾摩沙擬絲珊瑚」

海委會今天也參考中央研究院「台灣物種名錄」,將柴山多杯孔珊瑚改名為「柴山多杯珊瑚」,福爾摩沙偽絲珊瑚則改稱「福爾摩沙擬絲珊瑚」。

吳龍靜說明,由於有學者認為若對照拉丁文學名含義,此次更名的兩物種原有的中文名稱翻譯不夠精確,例如柴山多杯孔珊瑚的學名「Polycyathus chaishanensis」中就沒有「孔」的含義,此次更名也是供學界未來可統一名稱。


柴山多杯孔珊瑚。資料照。陳昭倫提供。

【更正註 2022.5.30】海洋動物「硨磲」在分類上已降為硨磲亞科,共有二屬12種,非原報導所述的一科二屬九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