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唯哲/台東的小雨燕,大家在氣什麼?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黃唯哲/台東的小雨燕,大家在氣什麼?

2022年06月13日
文:黃唯哲(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志工)

雖然這兩日台東某體育館工程,先是移動幼鳥至設立的巢箱中,後來還是將144隻小雨燕送至救傷單位的新聞,已經在鳥圈炸開了鍋掀起討論,但對於不太了解鳥類的大眾來說,可能並不明白這件事的荒謬之處在哪。

趁此機會來了解一下小雨燕,各位就會明白台東縣府很多處置其實並沒有做到最好。

近日台東某體育館工程,先是移動幼鳥至設立的巢箱中,後來仍將144隻小雨燕送至救傷單位。圖片來源:黃唯哲提供

近日台東某體育館工程,先是移動幼鳥至設立的巢箱中,後來仍將144隻小雨燕送至救傷單位。圖片來源:黃唯哲提供

小雨燕是救傷常客?為什麼?

小雨燕和一般我們在家門看到會停在電線上那種燕子,習性上有著非常大的區別,一般雨燕很少停棲,大部分時間會滯留在空中,就算停棲,通常也是採用懸掛的方式。

小雨燕一般是用懸掛的方式停棲。圖片來源:黃唯哲提供

小雨燕一般是用懸掛的方式停棲。圖片來源:黃唯哲提供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般撿到小雨燕時,大多像是趴著的姿勢,透過爬行的方式在地面移動,與此同時,他們也是一種無法從地面起飛的鳥,通常要在具有一定高度的所在才能順利起飛,所以,他們落到地面除非被人撿到,不然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存活下來的機會。

為什麼會收到大量的小雨燕?

除了小雨燕在落地時無法起飛的特性,容易讓民眾撿拾以外,每年的4、5月開始,小雨燕在都會區常會在各大樓築起一個個土巢來育雛。

通常他們會聚集在同一個地方築巢,數量非常龐大。也因為如此,當建築物的修繕工程破壞到巢位,或是颱風季降雨,造成巢位含水量增加導致巢位崩落時,落難小雨燕的數量都會非常大。

落難量超過百隻,是在繁殖季節時常可能面對到的狀況。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救傷單位!破百隻的可怕數量遠比各位想的還常發生,救傷單位真的很需要資源援助。

本次的新聞,就是因為工程導致大量巢位聚落的損壞,因此有了大量無家可歸的小雨燕。

小雨燕是救傷常客,圖為筆者2020年一週內收容照顧的小雨燕們,一般來說,照養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心神要視個體健康狀況而定。圖片來源:黃唯哲提供

小雨燕是救傷常客,圖為筆者2020年一週內收容照顧的小雨燕們,一般來說,照養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心神要視個體健康狀況而定。圖片來源:黃唯哲提供

如果一般人撿到小雨燕怎麼處理?

如果是成鳥,沒有明顯外傷、骨折、虛弱的狀況,我們可以透過將他們放在手掌高舉,或是在較高樓層的室外陽台掛毛巾浴巾,讓他們懸掛在上面,來幫助他們起飛回到天空。

一般而言,健康的小雨燕只要透過這些輔助就能順利飛行。但如果是還需要照顧的幼鳥,或是虛弱的個體,請各位盡快的送至救傷單位,不要試圖自己照顧,除了野鳥本身就不適合貿然餵食的原因以外,更是因為小雨燕的特殊習性,不會自己啄食飼料,照顧他們是極度需要技術與耐心的。

所以,台東縣府有什麼其實可以做得更好,又甚至可以說做錯了?

1. 工期可以討論調整避開繁殖期

這個算是比較理想化的做法,在執行上也許真的會難一點,特別是台灣社會本來在工程上就相對不重視生態,加上政府發包工程其實本來就有時間壓力,台東縣府也表示延後工期有難度,所以只能當一個長遠努力的方向吧。

真正重視生命的話,不管是事先的評估,避開工期,或是等待大量幼鳥離巢後再來進行工程,其實未來在這問題上是可以事先規劃的。

2. 補救措施不符鳥類習性,等於白做

本次體育館的這些小雨燕被父母照養到一半,這時候移動幼鳥,父母並不會因此知道要改到其他地方照顧小鳥,這僅僅只是放著幼鳥等死而已。同時,就如前面所說,小雨燕的巢是土巢,採用巢箱是一個完全不符合雨燕習性的做法。

補充,在轉移幼鳥的過程當中還有更多更多處置非常荒謬的細節。不管是用水桶裝鳥,鳥隨機分配到巢箱中,沒有人觀察後續狀況等等,都顯現處置上有很多問題。甚至認為,現實狀況如果無法避免衝突,只能允許我們做補救措施,縣府真有時間壓力必須要快速進行工程,「直接將這批小雨燕交給專業單位進行後續收容照顧並給予補助」都勝過「用根本沒有用的巢箱補救」。

小雨燕巢聚落遠觀。圖片來源:黃唯哲提供

小雨燕巢聚落遠觀。圖片來源:黃唯哲提供

3. 明明是沒有深思熟慮的決策,還試圖作秀包裝

各位可以稍微關注《中央社》等媒體報導這事件的新聞標題,大多是表達縣府執行工程,考量到有小雨燕育雛而作了補救措施。但對鳥類習性若是有真的用心評估,自然是不可能採用這些荒謬的處理方式。縣府未來在相關意見的諮詢上,有必要審慎評估意見來源的專業度。

很明顯的,縣府並不是真心要處理這問題,更多的是想要宣揚「我有做補救措施了」。不然,也不至於急著去產出許多新聞稿。最後簡單結論,其實我們又能期待什麼呢?

在現今的社會,生態保育仍然是相對不被關注的領域,一般大眾對於各物種的習性認知也不具紮實的基礎的狀況下,也許對於了解鳥類的我們,面對此次的小雨燕事件是憤怒的,可是在新聞的操作下,其實,台東縣府的「立意良善」高機率才會變成聚焦的重點。

要能期待不被媒體帶風向,歸根究底,還是要這些知識能夠成功建立在大眾心中。這件事,還需要好多好多人繼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