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園由市民一起規劃 瑞典馬爾默邁向氣候中和韌性城市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城市公園由市民一起規劃 瑞典馬爾默邁向氣候中和韌性城市

2022年06月23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2022年初夏的瑞典很熱鬧。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啟了全球關注永續發展的環境行動。今年50週年,聯合國環境會議重回瑞典,標誌著Stockholm+50,打出「為人人可享有的繁榮打造一個健康的星球——我們的責任,我們的機會」會議主軸。

由全球2500多個城市和地區會員所組成的聯盟「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三年一度的世界大會也選在瑞典南方大城馬爾默(Malmö)舉行,會議討論內容呼應著斯德哥爾摩+50關注的氣候、淨零轉型和生物多樣性議題。從城市的角度,探討全球永續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可能解方。

瑞典馬爾默市是歷史悠久的工業古城。圖片來源:Christian Beiwinkel(CC BY-SA 4.0)

與台灣城市代表共同出席大會的ICLEI生態物流社群台灣聯絡人廖卿惠指出,本次大會通過了「馬爾默宣言」(Malmö Commitment),特別強調「人是成就公平、永續城市的核心」。宣言指出,如今城市面臨著多重、互相牽連的挑戰,包括氣候、自然危機,以及社會公平等,透過鼓勵永續作法、創新、調適、參與和包容,城市和地區可以成為這些挑戰的解方。

藉由主辦本屆ICLEI世界大會,馬爾默也讓與會代表和世人看見,這個瑞典南方的後工業城市如何推動城市轉型,並且凸顯出人本在永續上的意涵。

老工業城的轉型 面對多重挑戰激發創新

馬爾默是瑞典南部歷史悠久的工業城,過去以造船和建築產業為主,隨著1980年代傳統產業的沒落和經濟衰退,人口開始外移,而城市裡的中產階級遷移至郊區;到了1990年代,馬爾默因鄰近歐洲交通便利,成為吸引大量移民的城市。這座城市面臨著後工業化的轉型挑戰,面對著社會融合、環境和經濟成長等課題。

然而30年後的今天,馬爾默不僅在2021年被票選為瑞典最佳環境城市,媒體認證是個實踐永續的城市。同時,馬爾默也提出要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的決心。

馬爾默市政府環境局經理尼爾森(Arne Nilsson)表示,「馬爾默並非完美的城市,多年來我們面臨與其他後工業城市相同的問題和挑戰,但一直以來馬爾默在應對可能的困境時,都願意做新的嘗試。」

希爾利智慧氣候城。圖片來源:News Øresund-Johan Wessman(CC BY 3.0)

30年間,馬爾默的城市轉型被視為大膽而成功,處理包括交通、雨水管理、能源效率、廢棄物管理、生物多樣性和社會創新等議題。協助馬爾默規劃城市轉型的環境顧問公司負責人葛拉漢(Trevor Graham)指出,「政府可以訂出使用100%再生能源為建築供暖的目標,但最終還是要看民眾選擇的生活方式,人們的行動對於城市達成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有關鍵的影響。」

為達成氣候中和 提出低碳排建築部門路徑圖 

建築部門占瑞典整體環境影響的20%以上。為了達成2030年氣候中和,馬爾默是瑞典第一個發展建築和住房部門氣候中和地方路徑圖的城市,這項倡議稱為LFM30

未來10至15年,馬爾默將興建2萬8500棟新住宅,並且擴展市政服務和基礎建設,既有的建築也需要維修和更新。市政府指出,這些建設將以永續的方式進行,例如:積極改善採購、規劃和建設作業的氣候效率。在市府的宣示和支持下,由190個來自房地產業者、開發商、承包商、顧問和建築師、銀行和材料供應商等建築產業代表,組成了商業協會,提出LFM30的倡議。

馬爾默城市轉型從建築部門力求達到氣候中和。圖片來源:Maria Eklind(CC by SA 2.0)

透過LFM30的路徑圖,未來馬爾默市的建築將擁抱智慧能源和環境友善建材,透過設計和材料的選擇,優先選購具功能性、循環且低碳足跡的材料。

LFM30路徑圖裡有一套氣候計算工具,讓建築業者計算興建工程如何降低環境影響,也讓他們認知到這對於建築業有長遠的利益。當再生和循環建材能優先被所有建設工程選購,循環再生、資源效率高、氣候中和的材料需求就會大增。此外,建築廢棄物減量也是LFM30路徑圖的關鍵。

馬爾默市政府認為,當城市發展目標朝向淨零碳排、設計與更新時,可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獨特性,同時結合永續交通、社會公平和生物多樣性保育等,便可打造成為韌性城市。低碳排建築部門的路徑圖,也能促進商業發展。馬爾默的城市倡議,將可望帶動更多瑞典城市和商業部門發展相似的路徑圖,達成瑞典的氣候目標,2045年淨零排放。

公園設計民眾一起來 兼具韌性與生物多樣性

在馬爾默市西南方的波羅的海港邊,一座全新的智慧氣候城——希爾利(Hyllie)新市鎮,預計將於2040年完工,屆時將有2.5萬名馬爾默市民入住,並可創造1.6萬個工作機會。

希爾利城區內規劃了許多公園綠地,其中6.5公頃的希爾利文公園(Hyllievångsparken)是最大的。這座公園是馬爾默韌性城市計畫的一環,具有滯洪、提供生態系服務和社會永續的功能。而最初公園的規劃,是市府邀請市民團體共同參與討論而成。

為了落實民眾在永續發展各階段的參與,2017年市府邀集希爾利周邊的市民和學生,跟建設公司一起討論,勾勒他們對公園未來的想像。當規劃構想誕生後,市府才對外發包。現在,公園建設正逐步完成。

馬爾默市府指出,這樣的程序有別以往,事實上,在規劃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市民參與,不只是建設過程,市民也擔負部分管理工作,未來公園裡的植物和果樹收成時,民眾可一起採收水果和花卉等。

初期規劃時,市民提議要有一座溫室咖啡廳,後來也由民眾參與協助搭建而成,現在公園裡有了安全溫馨的聚會場所。馬爾默市府表示,「透過這種民眾參與的方式,希爾利文公園成為一個兼具包容又充滿趣味的公園。」

希爾利新市鎮規劃大型公園作為承洪韌性。圖片來源:Maria Eklind(CC BY-SA 2.0)

這座公園不只作為市民的聚會所,也是希爾利綠色智慧氣候城在因應氣候變遷承洪韌性的表徵。當大雨來時,不僅能保護周邊建築和居民身家安全,雨水滲入公園土壤保存並淨化成為水資源,公園同時為昆蟲、鳥類和其他小動物提供棲息地,為城市帶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鼓勵城市農園 提供對氣候影響最小的食物

規劃大型公園之外,馬爾默市政府也鼓勵市民參與城市農園和花園的推動。城市農園可幫助社會互動、改善市民健康,以及增加生物多樣性和減少氣候足跡,公民團體只要跟市府簽訂認養契約,就可免費在公園或廣場內的區域進行耕作或種植。

海爾利的城市農園。圖片來源:Hyllie Centrum(CC BY-NC-SA 2.0)

馬爾默目前有不同形態的城市農園,團體認養後,可利用這個空間帶動社會交流和互動。有些認養團體利用農園進行學童教學課程,也有單純作為社區聚會場地,還有團體用此空間推廣樸門[1]永續生活實踐。

除了公家的推廣,也有私人經營的城市農園開放民眾付費使用。在市府的推動下,馬爾默已誕生十座城市農園,還有不少單位持續申請。城市農民越來越多,他們可為餐廳和家庭提供對氣候影響最小的新鮮食物。

市府指出,市民農園不但可以活化公共空間,為城市增加綠色景觀,也能讓民眾更加了解城市綠化和園藝的重要性,幫助提升城市裡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證實,綠化空間與市民的健康有緊密的關聯,而且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民眾更樂於享受農耕和園藝的樂趣,這些綠地空間對城市居民來說顯得更加重要。

聯合國報告指出,未來將有2/3的全球人口居住在城市裡,城市在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作為已是不可忽視的課題。ICLEI馬爾默大會強調,轉型永續城市的行動,必須回到人的身上。馬爾默從其城市轉型的過程中納入公民參與、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等,為2030年成為氣候中和城市走出人本永續的道路。

註釋:

[1] 樸門(Permaculture):1974年,由澳洲生態學家Bill Mollison提出,樸門一字結合了永續農業(permanent agriculture)以及永續文化(permanent culture)。不過,樸門並不特定用於農業或是特定文化,而是指一個跨多領域的設計系統,包括:農業、水文、能源、建築、經濟和社區發展等。其精神在於仿效自然生態系統中,無浪費、循環利用的運作方式,並將此模式用於設計公園、庭院、生活,以達成人與自然間的和諧共融。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