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枯田 農地面對極端降雨的衝擊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苦雨・枯田 農地面對極端降雨的衝擊

2022年06月22日
公視記者 張岱屏 顏子惟

極端降雨讓農民得和老天對賭,農民無奈表示:「不是太多水,就是沒有水,要怎麼辦?」,我們從台東稻米、小米和苗栗西瓜,看台灣農業在氣候變遷衝擊之下,做好準備了嗎?

極端降雨讓農民得和老天對賭。

極端降雨讓農民得和老天對賭。

台東・稻米

6月是一期稻作收割的季節,但今年在台東關山沒有美麗的稻浪,農民面對的是一粒粒乾癟的稻榖。

今年在台東關山很少美麗的稻浪,農民面對的是一粒粒乾癟的稻榖。

今年在台東關山很少美麗的稻浪,農民面對的是一粒粒乾癟的稻榖。

台東縣關山鎮的稻作面積有2500公頃,因為土壤肥沃、水質清淨,農民都以高品質的稻米自豪。今年農民按照往例,在立春時節插秧,沒想到老天的臉色越來越難掌握。雨下個不停,根據台東氣象站統計,今年降雨日明顯增加,日照時數是十年來最少。

這片慣行農法的稻田,因為雨水而減產五成,但有機的稻田更慘烈。關山有120公頃的有機專區,雨災過後,還要面對強勢回歸的害蟲大軍。德高里里長周敏勝指著有機田區的稻穗無奈表示,幾乎每株稻穗上,都爬滿了黑椿象。2月初,台東農改場估算,每100公頃大約有2000萬隻黑椿象,5月底估算增加十倍,大約有2億多隻。

關山有120公頃的有機專區,雨災過後,還要面對強勢回歸的害蟲大軍。

關山有120公頃的有機專區,雨災過後,還要面對強勢回歸的害蟲大軍。

農民認為,過去除蟲都是靠焚燒稻草,將蟲卵燒死,但2019年《空污法》修法,規定禁止農民露天焚燒稻草,除蟲只能靠噴灑更多農藥,對土地和人體健康恐怕傷害更大。而有機稻農則指出,有機田不能用農藥,他們嘗試了許多方法,但效果不佳。6月18日台東縣政府專案特准關山有機水稻田,有條件進行焚燒稻草作業,以防治蟲害。

6月18日台東縣政府專案特准關山有機水稻田,有條件進行焚燒稻草作業,以防治蟲害。

6月18日台東縣政府專案特准關山有機水稻田,有條件進行焚燒稻草作業,以防治蟲害。

雖然政府已經將水稻強制納入保險,可以申請理賠,但農民認為農業保險的評檢,是大面積抽樣,對受災最嚴重的有機農戶,就算有理賠也難以彌補。

農民站在氣候災害最前線,該如何讓農業面對災害時,更有韌性,政府的配套措施又是什麼,不只關係著農民生計,也關係著我們的糧食安全。

台東・小米

小米是原住民的傳統主食,過去部落生活幾乎都圍繞著小米。小米也是麻雀等鳥類最喜愛的美食,成熟時節部落長輩必須整天都守在田裡趕鳥。今年初,政府開始補助架設鳥網,農民以為終於可以揮別鳥害,等待豐收,沒想到期待還是落空。

小米屬於旱作,但4、5月連綿不絕的雨水,導致小米田太過潮濕,土裡的病菌發作,從根部開始往上枯黃。

小米是原住民的傳統主食,過去部落生活幾乎都圍繞著小米。

小米是原住民的傳統主食,過去部落生活幾乎都圍繞著小米。

4、5月連綿不絕的雨水,導致小米田太過潮濕,土裡病菌發作,從根部開始往上枯黃。

4、5月連綿不絕的雨水,導致小米田太過潮濕,土裡病菌發作,從根部開始往上枯黃。

拿著乾枯的小米給別人拍攝,台東縣金峰鄉正興部落的耆老陳進興,覺得很不好意思。小米長得不好,老人家總是先怪自己而不是怪天。但小米生病已經不是零星現象,南迴公路沿線部落的小米田,幾乎一片枯黃。在多良部落,部落主席林明祝的小米得了另一種紋枯病,小米整株枯死,只能有多少就收多少。

在縱谷區,台東縣延平鄉布農族人邱曉徵,這幾年努力復育各種傳統作物,包括極少見的油芒。他指著照片,4月時的小米穗還長得飽滿美麗,但連續大雨,讓小米在兩天之內全部枯萎。

台東的小米產量占全國九成,慈心基金會專員易奉萱在花東調查發現,今年花東小米普遍被病害襲擊,產量不到過去的五成。輔導台東小米產業朝向六級化加值的易奉萱認為,在氣候異常、耕種人口老化、缺乏技術支援下,不要說產業六級化,就連維持一級恐怕都很難。

小米不是主要經濟作物,卻是傳承原住民文化的重要食糧。

小米不是主要經濟作物,卻是傳承原住民文化的重要食糧。

遇到氣候引發的病蟲害,水果、稻米多少可以領到一些災損補助,小米卻沒有人聞問。市面上雖然也可以買到進口小米,價格只有本土小米的1/3,但是和部落的原生小米相比,品種、風味完全不同。

對於一些部落老人家來說,小米是祖先傳承的味道,就算遇到困難,還是會努力種下去。不過易奉萱指出,小米的產量與種植面積正急速萎縮,照這個趨勢下去,可能三五年就要面臨保種的程度。

小米不是主要經濟作物,卻是傳承原住民文化的重要食糧。面對極端氣候的威脅,能不能得到該有的支援,還是只能任其在田裡自生自滅?

苗栗・西瓜

雨連續下了三天,苗栗縣後龍鎮灣寶里的老農,放心不下田裡的西瓜,冒著大雨來巡頭看尾。眼睜睜看著滿地西瓜都已成熟,想搶收,也沒辦法。

農民冒著大雨來巡頭看尾,眼睜睜看著滿地西瓜都已成熟,想搶收,也沒辦法。

農民冒著大雨來巡頭看尾,眼睜睜看著滿地西瓜都已成熟,想搶收,也沒辦法。

後龍屬於砂質土壤,排水良好,種植西瓜歷史久遠。日治時期,這裡的西瓜曾被日本天皇欽點為台灣第一瓜,進貢到日本。目前種植面積大約160公頃,是苗栗最大產地,每年都會舉辦西瓜節。但今年5、6月在雨水連續攻擊下,西瓜幾乎全數陣亡。

洪箱的西瓜田有兩甲左右,全部採友善種植,只噴灑益生菌,跟其他農田相比稍微幸運些,還有一成左右的西瓜可以收。大雨過後,洪箱走進田裡檢視,一顆顆甜美人,外表看起來完整,但對市場來說都是不合格品。

洪箱走進田裡檢視,一顆顆甜美人外表看起來完整,但對市場來說都是不合格品。

洪箱走進田裡檢視,一顆顆甜美人外表看起來完整,但對市場來說都是不合格品。

農民都知道,做農本來就是看天吃飯,但現在幾乎年年跟天對賭。雖然政府公布,受災西瓜田一公頃提供救助金6萬2000元,但對農民來說,只能彌補成本。

政府也推動辦理西瓜保險,但理賠標準是一天要下201毫米雨量,才能理賠3%,達到801毫米才能100%理賠,門檻太高,目前還沒任何申請案。

政府也推動辦理西瓜保險,但理賠門檻太高,目前還沒任何申請案。

政府也推動辦理西瓜保險,但理賠門檻太高,目前還沒任何申請案。

氣候變異,降雨越來越極端,但風險卻大多由農民來承受。望著辛苦種植的各種農產品付諸流水,農業的未來會是什麼,而誰又能給農民一個確切的答案?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苦雨・枯田】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