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與蛙同行 特有種諸羅樹蛙保育 大林筍農獲友善棲地管理標章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竹筍與蛙同行 特有種諸羅樹蛙保育 大林筍農獲友善棲地管理標章

2022年09月06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嘉義報導

對於愛吃筍的社會,大多數人認為9月已過了竹筍產期,然而在竹筍產地嘉義大林,仍有號稱「四季筍」的烏殼綠竹筍餘味無窮。

近年來當地社區結合大林鎮農會,在農委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計畫支持下,一群在自己的農地生產,同時照顧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的農民,他們守護土地、創造生態系服務的自律行為,獲得農委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諸羅樹蛙友善棲地管理標章」;首批12位農友於今(6)日取得標章使用證書。


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圖片來源:嘉義林管處

營造棲地保育諸羅樹蛙 標章代表農業生產兼顧蛙類生存

嘉義林管處新聞稿指出,「諸羅樹蛙友善棲地管理標章推動方法」以營造田區成為諸羅樹蛙合適的棲地為核心,並藉由「保育」為農產品加值,期望創造一個同時滿足「農業生產」與「蛙類生存」的經營模式。


「諸羅樹蛙友善棲地管理標章」意象以家的形狀象徵保護;諸羅樹蛙在竹林愜意棲息,藍色的區域則是農友為樹蛙營造出的水域棲地樣貌。 圖文:嘉義林管處

嘉義林管處2018年起委託蛙趣自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執行團隊,在嘉義地區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嘉義縣大林地區有大面積烏殼綠竹筍的竹林,是諸羅樹蛙分布的熱點。執行團隊進一步發現,竹林只要符合一定條件,就能成為牠繁殖棲地。嘉義處為此展開跨域大合作,透過大林鎮上林社區發展協會,與農會、農友一同打造保育諸羅樹蛙的友善棲地。

嘉義林管處處長張岱表示,目前已有12位「最佳筍友」的19處田區通過審查取得「諸羅樹蛙標章」,田區面積總計5.7公頃。在農產品安全檢驗上,以農藥零檢出為基礎,鼓勵農友配合現行的綠色保育標章、有機、產銷履歷等,期望創造一個能同時滿足「農業生產」與「蛙類生存」的經營模式。


務農同時念及諸羅樹蛙的農民們,因自律遵守四項原則,由嘉義林管處授予諸羅樹蛙棲地保育標章。圖片來源:嘉義林管處提供

不必瀕絕再復育 預防之道勝於補償

諸羅樹蛙(Zhangixalus arvalis)分布範圍侷限於雲嘉南一帶,種小名arvalis就是農地的意思,傳達了此物種依附農地生活的特性。只是隨著農地另有他用,諸羅樹蛙族群趨勢也隨著往下掉,推論在此共域的蛙類及生態系成員,恐怕也將同命。儘管如此,大林卻維繫住諸羅樹蛙的族群數量。

「大林鎮是嘉義縣周遭幾個鄉鎮中,唯一諸羅樹蛙族群源源不絕之地。」蛙趣公司負責人莊孟憲,多年來關注諸羅樹蛙保育,眼見幾個鄉鎮村里諸羅樹蛙逐漸減少,心想總不能等到族群都失去了才復育。當他接受嘉義處委託之後,即拜訪了上林社區發展協會,尋找與農業並行的保育行動。

根據上林社區發展協會估算,竹園面積約占大林鎮1/3農地,而諸羅樹蛙棲地70%以上都在竹園,農民最有機會了解蛙況,產業的持續更攸關諸羅樹蛙棲地的存亡。

當阿公阿嬤拿起手機拍樹蛙 孫家榕:保育關鍵在農民

若說諸羅樹蛙保育標章概念始於嘉義林管處和蛙趣公司,讓這些概念運作的,就非上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孫家榕莫屬。他以上林社區為起點,聯合大林鎮農會,喚起青農對過去農田豐富生態的緬懷,從保育諸羅樹蛙開始,一點一滴完成美好家園的拼圖。孫家榕說,諸羅樹蛙原本就存在社區周遭,社區民眾一點都不陌生,只是不清楚和土地環境的關聯。


過去大林竹林間常見的小綠蛙--諸羅樹蛙,如今因為居民、農民有意無意間的善意保留下來,帶給社區意想不到的活絡氣氛。圖片來源:嘉義處提供

「耆老談到諸羅樹蛙會認為稀鬆平常,因為從小看到大。」他長期觀察,當地視為自然而然,感覺沒什麼的諸羅樹蛙,經過和土地、家園連結的說明,現在社區阿公阿嬤都會以手機回傳諸羅樹蛙照片——「因為諸羅樹蛙跑到窗台來了!」這整個互動過程,還帶著幾分療癒效果。

當莊孟憲談到社區林業計畫,以及過去古坑推動諸羅樹蛙「綠標竹筍」未能持續的歷史時,孫家榕腦子轉著,同樣的樹蛙、同樣的竹筍,有沒有機會在大林推動?他很清楚,保育成功與否向來都是人的意志和意願,而非樹蛙配合程度。他接著想,竹林間樹蛙最多,那麼誰最靠近牠們?答案就是農民,若農民願意,肯定有機會。

他同時深知,上林社區只是大林22個社區之一,諸羅樹蛙也非社區或某人養的,是屬於公眾的資源,若要推動,對象將是整個大林鎮。

為此,他找上大林鎮農會,因為農會最清楚青農在哪裡以及農業相關資源。他說,很幸運遇到大林子弟林嘉振,擔任大林鎮農會推廣組青農輔導員的他,對於竹筍、「雨怪」(當地諸羅樹蛙的稱法)、社區,不但有感情並且充滿熱情。


是農民,也是保育者。圖為農民參與諸羅樹蛙監測。圖片來源:嘉義林管處

小小綠蛙力量大:在保育光譜上 人人都找到位置

孫家榕期待,大林農產結合保育行動、友善生態,以此成為發展的亮點,在市場區隔出差異。此舉獲得農會支持,合作推動友善土地的保育行動計畫,這次的保育標章,也與大林農會密切合作。未來也將鼓勵大林的稻米、柑橘、鳳梨(金鑽)和香蕉農地,也都能投入友善生態的行列。

除了產業行銷外,參與的夥伴因為田間乾淨、友善,因此得以提供另一個食農教育的場域,增加額外的收入,也為這塊土地加分、為產品加值。大林慢慢透過諸羅樹蛙,彼此連結,社區到農民竹園舉辦夜觀活動,欣賞諸羅樹蛙為主的蛙類及生態系,小小的綠蛙讓社區活絡起來。

「在這過程,讓每個人都能參與保育行動,除了農民,還有來自各行各業的人,讓每個人都有參與的角色;而非置身事外,讓保育成為學者和政府的責任。」孫家榕解釋,這讓每個人在保育行動上都有任務。例如社區媽媽們拿有標章的竹筍加工;附近大學視覺傳播、文創相關科系的學生,以樹蛙為創作主題等。


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X嘉義特產竹筍。圖片來源:黃貞瑜提供。

樹冠交疊打造鬱閉空間 挖水池提供蛙類來成家

那麼,全身通綠,公蛙體型約4公分、母蛙5~6公分的諸羅樹蛙,喜歡怎樣的「居家」環境呢?莊孟憲解釋,諸羅樹蛙喜歡鬱閉度高的樹林,70%以上諸羅樹蛙比較會來;通常竹子生長第二年之後,樹冠相接,就會形成鬱閉竹林;因此加入諸羅樹蛙保育標章的竹園,即要求鬱閉度須60%以上。

另外,比較茂密的香蕉園、甘蔗園或陰暗潮濕的高草地,也有諸羅樹蛙現身。除了人工開墾的農地,野外的畸零地、雜木林,只要樹冠交疊形成密閉空間,也會有諸羅樹蛙。

雖然籲閉的竹園普遍適合樹蛙,然而竹筍喜歡砂質土壤,如此雨水滲透的速度才會快速。莊孟憲因此建議農民挖排水溝,提供諸如澤蛙、小雨蛙這類在地面繁殖的蛙類使用。溝深20公分,寬80公分、長100公分左右,底下鋪一層不透水層留住雨水,盡量不占空間、不影響農民工作以及作物生產。


鬱閉潮濕的竹林,留住雨水的水坑,是諸羅樹蛙喜愛的棲息環境。攝影:廖靜蕙

不過,農民觀察到黑冠麻鷺會來啄食蝌蚪,導致帆布破裂,後來發現在上面放竹枝,黑冠麻鷺較少來干擾,也讓蛙類易於停棲;研究人員就在竹枝上發現過面天樹蛙,甚至斑龜也從附近的溪流前來找遮蔽。


農民在水坑上覆蓋竹枝,減少黑冠麻鷺啄破底層造成滲水的機會。攝影:廖靜蕙

雨後在竹林中鳴唱的諸羅樹蛙,平常都在樹中層睡覺,夏天主要在樹上活動,冬天會下到地面,農友工作時,會在竹頭或黑布上發現牠們,推測應該是為了保暖。繁殖季時,公蛙會聚在積水處鳴唱,吸引母蛙前來,上樹配對再下地產卵。調查也發現,十幾隻公蛙才穿插一隻母蛙;又因母蛙不叫,因此棲息習慣如何、在哪裡活動,至今仍是謎團。

竹筍x諸羅樹蛙
台灣竹筍種植面積將近26萬公頃,又以綠竹筍、烏殼綠竹筍、麻竹筍、桂竹筍、孟宗筍等5種最為普遍。
依據嘉義縣農業處資料,大林鎮因土質為鬆軟的半砂土、平均溫度落在28~32℃之間,特別適合生產烏殼綠竹筍,且種植面積已達800公頃,年產量近3萬公噸,由於品質優異,每年還有200公噸出口到加拿大。
諸羅樹蛙為臺灣特有種兩棲類,也是行政院農委會公告的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侷限分布在雲嘉南地區溪流流域的雜木林、竹林、果園。在嘉義地區有近70%的諸羅樹蛙就住在竹林環境之中。
諸羅樹蛙保育標章在棲地管理上,有四項原則,包括:
1.    維持林下落葉層,提供諸羅樹蛙合適的產卵環境。
2.    維持竹林鬱閉度,讓諸羅樹蛙更容易在竹子間移動。
3.    定期灌溉或挖鑿水池,維持足夠的積水區域讓諸羅樹蛙繁殖,讓蝌蚪長成小青蛙。
4.    調整竹林翻新頻率或方式,降低干擾頻度或留下部分竹林作為諸羅樹蛙們的避難所。
諸羅樹蛙「最佳筍友」
簡家豐、林勝瑋、蘇家昌、謝汶勳、陳嘉城、陳樹德、林嘉振、許耘嘉、蔡盈堡、鍾文勝、簡建豪、簡銓佑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補助廣告經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