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景搞藝術 和自然、土地結合的創作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地景搞藝術 和自然、土地結合的創作

2022年09月14日
公視記者 郭志榮 張光宗

地景藝術成為各縣市爭相舉辦的活動,藝術家與地方居民共同創作,開啟文化的視野,進而推動地方發展,保護自然環境。

台東.竹湖  泥染飄揚土地色彩

黃俊男是台東新手農夫,從過去研究自然生態到參與環境運動,再進入鄉村從事友善耕作,人生轉了好大一圈。他在竹湖山區種植水梯田,為了保護自然,堅持友善農法,卻也面臨鳥獸害的難題。但他不想獵捕殺害,只想嚇阻驅離,剛好今年參與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於是想用藝術的方式,在田裡插旗防獸害。

黃俊男邀請藝術家羅婕如共同創作,利用泥染技術,染出美麗的布條

黃俊男邀請藝術家羅婕如共同創作,利用泥染技術,染出美麗的布條

黃俊男邀請藝術家羅婕如共同創作,利用泥染技術,染出美麗的布條。羅婕如的泥染工作室裡,有各種台灣土地的顏色。他多年到各地採土,深掘地下30公分的土層,避掉受到污染或含有雜質的土壤,才能獲得純淨土質,常常一個地區,就有許多土色。羅婕如希望大家在觀看地景時,也能透過土地的顏色,瞭解腳下土地的故事。

羅婕如希望大家在觀看地景時,也能透過土地的顏色,瞭解腳下土地的故事。

羅婕如希望大家在觀看地景時,也能透過土地的顏色,瞭解腳下土地的故事

7月底,東海岸大地藝術節開幕,黃俊男的農地已收割,他將泥染作品改成布棚形式,進行展出。竹湖是個移民村,平日沒什麼遊客出入,因為作品呈現,人們來到這裡,認識這個地方。

農地本身就是很美的地景,加上創意作品,更有畫龍點睛效果,不過農夫最擔心的,就是不守規矩的遊客,欣賞作品卻破壞農作。染布作品飄揚在田區,對於驅除獸害,黃俊男說效果不彰,但至少可以讓人看見農民的辛苦。

染布作品飄揚在田區,對於驅除獸害,黃俊男說效果不彰,但至少可以讓人看見農民的辛苦。

染布作品飄揚在田區,對於驅除獸害,黃俊男說效果不彰,但至少可以讓人看見農民的辛苦。

桃園.南崁  福壽螺的故事

在桃園南崁,公園站著一隻由木片組合的高大夜鷺,這是藝術家羅元鴻的藝術創作。他的作品和農業、環境有關,2021年桃園地景藝術節,就以民眾誤把夜鷺當成企鵝的趣味新聞,當作設計發想。

2022年桃園地景藝術節,羅元鴻再度受邀參加,他以農地常見的福壽螺卵為主題,透過各地募集來的安全帽,取出內部保麗龍,做成卵粒。羅元鴻的作品,大量採用回收材料,並且時常循環使用,達到減少消耗的環保目的。

他以農地常見的福壽螺卵為主題,透過各地募集來的安全帽,取出內部保麗龍,做成卵粒。

他以農地常見的福壽螺卵為主題,透過各地募集來的安全帽,取出內部保麗龍,做成卵粒

羅元鴻將作品分塊搬運到桃園月眉人工濕地展場,進行組裝,呈現福壽螺卵塊的樣貌,作品有動畫王蟲的型態,也像有著尾巴的鯨魚,提供參觀民眾不同想像空間。他開設工坊、進行座談,述說福壽螺的故事。說明福壽螺是人為引進,形成危害,但是對於友善耕作,利用不同方式,反而成為農夫助手。

讓地景藝術切合當地故事,一直是羅元鴻創作的堅持。

羅元鴻將作品分塊搬運到桃園月眉人工濕地展場,進行組裝,呈現福壽螺卵塊的樣貌,作品有動畫王蟲的型態,也像有著尾巴的鯨魚

羅元鴻將作品分塊搬運到桃園月眉人工濕地展場,進行組裝,呈現福壽螺卵塊的樣貌,作品有動畫王蟲的型態,也像有著尾巴的鯨魚

新北市.三貂嶺  自行車道融入自然環境

不只呈現在藝術作品上,有時公共建築也能創造地景藝術。新北市三貂嶺新完成的自行車道,隧道口的山林倒影,吸引大量遊客。規劃設計公司表示洞口倒影,不是新設計,而是保留舊影像。

新北市三貂嶺新完成的自行車道,隧道口的山林倒影,吸引大量遊客

新北市三貂嶺新完成的自行車道,隧道口的山林倒影,吸引大量遊客

原本是舊宜蘭線的隧道,風災受到土埋後,就一直廢棄。新北市政府規劃將舊隧道,整修成自行車道,國外設計團隊接手後,思考讓建築融合於自然景觀,像是車道結構,特別選用經過防鏽處理的鋼筋,讓顏色不會太顯眼。

整個設計不只融合地景,還要維護自然。新增車道路線,採取外地施工現地安裝,保留原有樹木。隧道內車道架高處理,不破壞原有地面層,同時保留底層流水,維護廢棄隧道長期形成的自然生態。

新增車道路線,採取外地施工現地安裝,保留原有樹木

新增車道路線,採取外地施工現地安裝,保留原有樹木

三貂嶺自行車道受到歡迎,當地居民希望帶動地方發展。設計公司總經理藍傑鴻強調,設計是瞭解地方,只有親自觀察,才能創造出協調的地景建築。

地景藝術在台灣不斷出現,成為百花綻放的時代,如何讓藝術結合地方文化,守護自然環保,成為讓藝術深化的課題。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地景搞藝術|和自然、土地結合的創作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