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1.3萬「防災士」成互助關鍵 專家建議:公共事業、社區管委會、企業應加強部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全台1.3萬「防災士」成互助關鍵 專家建議:公共事業、社區管委會、企業應加強部署

2022年11月0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918地震造成花蓮玉里地區嚴重災害,越來越多民眾意識到事先防範的重要性,開始在家中準備防災包,或是留意社區裡的危險角落,但較少為人知的是,日本已有所謂的「防災士」制度,強調社區的自主因應能力,在外援抵達前就具備基礎自救知識,把握救災黃金時機。

1995年阪神地震後,日本一份調查指出,成功脫離災難的民眾,高達九成是憑藉自助和社區互助的力量,顯示出社區防災扮演的重要角色,日本也為此開始培育社區裡的防災士。台灣在2019年引進相關制度,上路三年以來,國內已有1萬3666位獲得認證的防災士。

在台灣想要成為防災士,必須依照內政部頒布的「防災士培訓及認證管理要點」指定的防災士培訓課程並取得合格認證。圖片來源:台灣防災教育訓練學會提供

借鏡日本引入「防災士」制度 強化社區災前、災時、災後互助能力

地震活動頻繁的台灣,在2019年引進日本防災士概念[1]。想要成為防災士,必須經內政部「防災士培訓及認證管理要點」指定的防災士培訓課程取得合格認證,除了基礎急救措施訓練及實作,也納入國內災害經驗及特性、社區防災工作推動與運作等不同面向。

成為防災士以後,由於具備防災基本知識技能,平時就可自主協助家庭、社區及工作場所推動防災活動;當災難發生時,可在政府救援到達前協助初期滅火救助、避難疏散、災情查通報等災害應變措施;災後則參與避難收容及災民照顧,並協助地方政府組織復原重建。

截至2022年10月底統計,國內有1萬3666位合格防災士。雙北合計6281位,在全國防災士當中就佔了將近一半,其次為台中市的1685位(12.33%),其他縣市佔比皆不超過10%。日前918地震在花東地區造成不少災情,花蓮縣及台東縣的防災士則分別是397位(2.91%)及154位(1.13%)。


在災害發生時保護自己,減少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圖片來源:擷取自台北市政府網站

防災士全台都缺! 還有縣市分布不均問題   

每一個社區最少需要多少位防災士才夠?台灣防災教育訓練學會秘書長馬士元推算,以社會條件相似的日本為例,目前人口數為台灣4倍的日本擁有23.5萬位防災士,依等比例推算台灣約需要6萬位防災士,也就是說每個鄉鎮市區至少有150至200位防災士。

馬士元解釋,雙北政府推動踴躍,且都會區人口密度高,需求本來就大,但全台都存在防災士缺口。尤其是偏鄉地區,很難達成訓練班最低開課人數30人的標準,目前只能先與大專院校合作,協助來自偏鄉地區的學生完成訓練,增加偏鄉地區防災士人口。

馬士元也提出,防災士的需求並不是看縣市總人口,而應該以縣市政府的避難場所及最大收容人數為基礎,訂出所需的防災士人口比例。舉例來說,某縣市擁有20處最多可容納500人的避難場所,若規定防災士至少需佔每個避難場所最大收容人數的1%,就代表該縣市至少需要有100位防災士。

截至2022年9月底統計,國內已有13665位防災士獲得認證。縣市分佈有嚴重落差。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災害防救深耕資訊網

在內政部推動下,明年起全台鄉鎮市區公所將成立「防災志工協作中心」。馬士元透露,此平台將納入防災士以及有意協助防災的民眾,並用於災時動員。而學會未來也將推動防災士與政府體系合併,讓防災士直接成為公所轄下的防災志工。

都市反而更脆弱 專家建議:公共事業、社區管委會、企業加強部署防災士

人們容易以為鄉村地處偏遠,救災不易,最需投以關注,但其實身處鄰里關係緊密的地方,社區自救、互助的默契都比都會大城市高出許多。「整體來講都會區的民眾比較脆弱」,馬士元指出,城市人大多關係疏離,且因爲生活便利,過度依賴外界資源,不像非都會區的民眾,平時習慣備有物資,或各式災時應變器具。

因此,馬士元認為,都會區的防災重點在於,民眾直接接觸的公共服務事業——包含大眾運輸、學校、賣場及超商等,或是民眾受災後,因資產管理及理賠需求而必須接觸的房仲保險業,都應該納入一定比例的防災士。

公寓大廈管理制度也應納入防災士,馬士元建議,受訓對象包含保全、社區主任、總幹事及管委會等,額外根據社區特性發展個別培訓,才能在災難發生時協助社區民眾避難。

截至2022年8月底統計,國內已有12418位防災士獲得認證。圖片來源:台灣防災教育訓練學會提供

防災士培訓機構之一、台灣物業設施管理協會秘書長顏世禮則表示,雖然防災士教材內容有助於社區培養自救能力,但較難實際應用在物業管理專業或「公寓大廈」類型。本身取得防災士資格的他觀察,原因在於現行內容偏向通則教育,未必符合不同建物、社區的需求。

他認為,未來可針對辦公大樓、公寓大廈、交通建設場所或集會場所等不同需求制定分科教材,也應納入非自然災害的內容。

另一方面,防災士訓練需額外成本,也容易引來企業反彈。對此馬士元認為,隨著越來越多企業重視ESG指標,「員工取得防災士資格」也可以納入ESG評量,要求企業除了傳統的勞工權益與環境責任以外,也對顧客的災害風險負起責任。

自費受訓誘因不足 防災士制度先從社區「防災志工」開始

台灣防災士培訓參考日本方式,由民間自掏腰包報名受訓。不同的是,日本除了規定特定職業必須取得防災士認證,訓練強度也較高,不僅有共同的制服及後勤系統,在每個縣市政府還設有防災士動員組織。

馬士元指出,政府經費有限,民眾自費受訓誘因不足,災時動員也很難具有強制力。在台灣除了把訓練強度降低,也不強制防災士接受動員,目的是希望先在社區層級廣泛培育社區防災志工,才能因應災時的社區自助及互助需求。

目前防災士培訓課程是由「台灣防災教育訓練學會」協助內政部制定教材,提供給全台11個培訓機構使用,後續再由各機構自行開辦訓練課程,相關的開課資訊都會公布在「內政部消防署災害防救深耕資訊網」。

註釋

[1] 日本分為防災士及防災介助士。防災士負責社區防災觀念的推廣以及災時救難工作,並吸引更多民眾投入。防災介助士著重在災後的傷患運輸、交通疏導等技術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