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調適成果挨批拼湊 立委要求檢討新一期行動方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國家氣候調適成果挨批拼湊 立委要求檢討新一期行動方案

2023年03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百年大旱、517大停電⋯⋯台灣近年氣候挑戰不斷,立委及學者今(7日)批評,「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沒有記取近年極端氣候教訓,也沒有納入國際最新科研資料。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每五年一期第二期(2016~2022年)在去年底屆期,第三期(2023~2027年)的方案將在今年開始執行,目前草案仍在行政院審查。

2021年5月17日停電事故,台電分析肇因為氣候異常高溫,加上旱情無法水力發電救援,導致機組供電不及。示意圖。圖片來源:台電提供

既有工作湊一湊 立委:根本不能稱為氣候調適計畫

環保署依法制定每五年一期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第二期(2016~2022年)在去年底屆期,第三期(2023~2027年)的方案將在今年開始執行,但目前草案仍在行政院審查中。環保署今日舉辦說明會,由經濟部、衛福部、內政部以及農委會等機關,說明水資源、能源及國土等各大領域調適成果,以及下一期行動規劃。

以近期備受關注的水資源議題為例,水利署說明,2017年迄今累計增加每日175萬噸水源,相當增加16%水源,未來策略將延續開源、節流、調度及備援,預期至2026年底再增加水源每日153萬噸。

不過立法委員洪申翰質疑,很多部會僅將平時工作「湊一湊」就當作調適成果,下期計畫也看不出背後的科學情境。氣候調適為未來議題,缺乏時間軸與空間圖資分析,難以界定脆弱度,根本不能稱為調適計畫。

此外,由於報告時間僅六分鐘,不少機關代表在鈴響之中倉促下台。多位與會學者表達不滿,希望能聽到完整內容,洪申翰也呼籲環保署再辦理一次檢討會,釐清細節。

立委洪申翰表示,調適行動應有未來情境分析,而不是以既有工作交差。攝影:李蘇竣

第三期計畫缺乏科學情境分析 學者無奈「不想五年後再講一次」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認為,第二期成果多是既有工程、措施的延續強化,第三期方案必須「換個想法」,氣候變遷是長期的,應建構氣候變遷科研體系,加入最新暖化情境資料,以科學資料重新評估衝擊與風險,從上提供資源、從下落實,「不希望五年後再來講同樣的話」。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過去五年內就已發生多起極端氣候事件,如百年大旱、517大停電等,都是相當具體的氣候調適「教案」,加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去年公布最新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6),各項措施都應該有新進展,各部會應該將這些事件納入報告中,識別關鍵風險,藉此調整下一期的調適方案。

環保署:調適方案仍有調整空間 預計上半年實施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說明,第三期「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草案於去(2022)年12月5日送進行政院審查,將由國發會召集各部會審議,今天各界提出的意見都會納入討論,草案仍可以調整。

有學者擔憂,氣候法直到今年1月才三讀通過,之前送出的調適方案是否會有落差?沈志修強調,當時氣候法草案就已制定調適專章,且完成各界意見蒐集,送交的調適方案也依其中精神撰寫,預期審查的調整幅度不大,今年上半年就可以正式上路。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第三期行動方案還在審議中,仍有調整空間。攝影:李蘇竣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