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漏洞「綠能黑金」頻傳? 離岸風電僅有行政規則 環團籲檢討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法治漏洞「綠能黑金」頻傳? 離岸風電僅有行政規則 環團籲檢討

2023年03月14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近日爆發風電業者為了取得審查許可,向地方議會行賄2600萬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今(14日)指出,再生能源亂象頻傳,經濟部應檢討相關法制的不足,如離岸風電「作業要點」必須完善法律授權,並將利害關係人協調法制化,才能確保再生能源推動進度不受影響。


時代力量黨團今(14日)偕同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檢討再生能源法制。攝影:李蘇竣

風電業者疑行賄2600萬元 雲林縣議長涉案

為了達成淨零轉型目標,我國積極建設再生能源,龐大的綠能市場卻引發「黑金」疑慮。雲林地檢署本月9日公布,達德集團於2020年間為了取得風場相關許可,疑似向雲林縣議會議長沈宗隆及議員王又民等人行賄,金額高達2600多萬元,震驚社會。檢方向法院聲請羈押議長、達德集團董事長等五人,目前達德公司潘姓執行長被收押,其他人交保,全案仍在調查中。

雲林地檢署說明案情,達德能源2020年間規劃在雲林縣內設立風場,遭到地方人士、部分議員反對,向雲林縣政府申請相關建照、使用執照也不順利,達德集團為了尋求雲林縣議會支持,透過下包廠商及白手套,於工程款中夾帶賄款,共計行賄2600餘萬元。而議長及議員等人則協助達德集團取得相關公文,利用議員的監督權,施壓雲林縣政府官員,甚至修改自治條例法規讓達德集團順利取得相關許可。

對於此案,經濟部僅保守回應「尊重司法單位調查」,強調已組成「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聯繫平台」,由經濟部與法務部合作加強偵辦。


風電業者為了順利取得審查許可,向地方議會行賄,重創再生能源產業信心。離岸風電示意圖,非當事風場。圖片來源:台電提供

僅用「作業要點」規範成法治漏洞 律師呼籲完善法規

今年初《氣候法》甫修正通過,確定我國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隨後爆發綠電黑金事件,引起社會關注能源部門轉型的現實困境。時代力量黨團今(14日)偕同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律師黃馨雯指出,達德公司旗下的允能風場一再發生重大爭議,包含漁業衝突、兩次的滑椿意外以及財務危機,加上這次的行賄案,能源局應該檢討法制政策上的不足。

黃馨雯表示,目前再生能源發展並非建立在法治原則上,經濟部早在制定離岸風電第二階段的開發作業要點時,就主張其屬「行政規則」,而非「法規命令」,以規避國會和人民的監督。2019年更遭監察院提出糾正,認為相關規定不符合行政規則的定義。但經濟部第三階段仍依此作業要點方式推行,引發違憲疑慮。呼籲完善相關法制,優先制訂海洋空間規劃法,及離岸風電協調補償辦法等,由法律授權並依程序訂定離岸風電相關作業要點。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律師黃馨雯強調,離岸風電相關作業要點實不屬於「行政規則」,應完整授權。攝影:李蘇竣

綠電進度延宕、亂象頻傳 立委批政策缺失

時力黨團副總召陳椒華指出,近年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卻發生不肖人士涉入索賄行賄的弊案,變成地方政治的黑金惡性循環,讓業者無法依據正常且合法的程序進行開發,延宕能源轉型速度,國外投資也有所疑慮,阻礙台灣經濟發展。

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研究員吳斐竣指出,現行風電政策具三項缺失,包含資訊公開不足、地方審查標準模糊,以及離岸風電選商機制不健全、不透明。以陸域風機為例,只要任一風機基座中心與最近建築物邊界之直線距離大於250公尺,就可以免環評,地方居民往往到了業者要開始施工才知道開發案。

地方政府在審查籌設許可階段時保留的行政彈性,因缺乏明確審查標準,反而讓金錢政治有了介入空間。吳斐竣建議,應加強資訊公開、擴大利害關係人參與,才可能促進社會瞭解、接納能源轉型。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