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新建逾100個農業氣象站 農委會攜手氣象局提升農業韌性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三年新建逾100個農業氣象站 農委會攜手氣象局提升農業韌性

2023年05月09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報導

極端氣候災損頻傳,光是今年就已有54項農作物受天災影響獲政府公告救助。農委會今(9日)與交通部氣象局簽訂合作協議,未來三年將新建至少100個農業氣象站,強化沿海養殖區、淺山農業區的氣象資訊及精準預報。氣象局局長鄭明典說明,2020年台灣經歷百年大旱,但今年雨量又更少,顯示原有氣象基礎已改變。過去農民根據農民曆耕作,現在氣象局要來協助農民曆「精緻化」。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說明,與氣象局合作的兩大重點為,建立全台氣象觀測站更精準預測天氣,並結合農作物資訊協助農民防範天災。攝影:劉庭莉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說明,與氣象局合作的兩大重點為,建立全台氣象觀測站更精準預測天氣,並結合農作物資訊協助農民防範天災。攝影:劉庭莉

為協助農業調適極端氣候,強化氣象資訊應用在農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及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今(9日)簽訂「農業氣象資訊服務及應用合作協議」。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農業經營的本質是看天吃飯,近年主要天災樣態逐漸改變,農業經營不確定性越來越高,區域性精準氣象預報需求也提高,氣象站在農業區的覆蓋率有待提升。

根據重要農業生產區的氣象觀測網,農業氣象站已從2016年12站,2022年大幅增加至176站,未來三年內將再增設至少100站。

陳駿季表示,現今農業保險會因為氣象觀測站距離實際農業活動地點遙遠,而產生理賠爭議。未來將開發指數型保單,透過更精準的氣象資訊,只要氣溫或雨量達到上限就啟動理賠,減少實地現勘困擾。

交通部氣象局局長鄭明典指出,2020年台灣經歷百年大旱,但今年雨量又更少,顯示原有氣象基礎已改變。圖為示意圖。攝影:劉庭莉

交通部氣象局局長鄭明典指出,2020年台灣經歷百年大旱,但今年雨量又更少,顯示原有氣象基礎已改變。示意圖。攝影:劉庭莉

陳駿季說明,為了穩定農業生產及災損救助認定,將在三年內投入2.15億預算,與氣象局合作強化沿海養殖區、淺山農業區、微氣候影響明顯農業區等氣象資訊的精準預報。他解釋,與一般氣象站的觀測資訊不同,農業氣象站更重視日射量、地溫(更接近地表的溫度)。

陳駿季指出,蒐集資訊後,後續的資訊分析是更重要的工作。透過農委會及氣象局跨域合作解讀數據,建置農業氣象資料中心及農業氣象資訊服務網絡,完善資訊的交換與整合機制,有效運用氣象資料預防農業生產災害。

鄭明典表示,2020年台灣經歷百年大旱,但今年雨量又更少,顯示原有氣象基礎已改變。台灣雖然不大,但地形複雜,微氣候差距大,幾度之差將產生農業保單理賠爭議。未來中央氣象局組織改造升格中央氣象署,將更密切與各部會跨域合作,大幅提升對氣候的觀測與預報能力,提供更長期、更精細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