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之星】森林裡的流浪家貓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自然谷之星】森林裡的流浪家貓

2023年05月15日
文:張哲榕(台大地理所碩一)

在自然谷實習的這段時間,有次在進行紅外線攝影機的影像辨識時,赫然看見一隻明顯披著老虎斑紋的動物,當時我興奮地在內心跟自己說,這該不會是自然谷發現的第一隻「石虎」吧!畢竟位處新竹淺山地區的自然谷,不小心有隻迷路石虎經過似乎也很合理,我是這麼地想著。

但身為一位研究生,大膽假設之餘,還是要小心求證,我隨即在網路搜尋石虎的斑紋特徵,來來回回仔細比對了兩者的毛色。最後內心雖有不甘,但只能殘念地告訴自己牠不是「石虎」,而是隻「虎斑貓」,可惜沒辦法成為在自然谷發現石虎的第一個見證人。

「等等,自然谷的森林裡怎麼會有家貓?」當失落感退去後,這個疑問頓時在我的腦中浮現,但在回答這個疑問前,或許我們需要先花點時間來認識「家貓」。


如何分辨石虎與虎斑貓?圖片來源: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粉絲專頁

家貓(Felis catus)是貓科(Felidae)貓屬(Felis)的物種之一,與家貓同屬的物種包括歐洲野貓(Felis silvestris)、非洲野貓(Felis lybica)、荒漠貓(Felis bieti)與叢林貓(Felis chaus)等。

家貓的起源,過去曾認為是舊大陸野貓的後代,然而2007年的一項研究,科學家透過檢視歐、亞、非三洲近千隻貓的DNA,發現家貓與中東野貓的譜系較為接近,因此認為家貓應起源於西亞地區。家貓與野貓的差異之處在於前者受到人類的馴化,因而能與人類社會產生互動。

最早在兩河流域的農民,會借助家貓追捕獵物的天性來防治鼠害,以減少農產的損失。隨著農業活動的興盛與傳播,家貓也被帶到北非與歐洲,作為守護糧倉或酒莊的助手。當航海時代來臨,貓也常被帶上船以減少船艙的鼠患。人類與家貓的關係逐漸變得密不可分,可以說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家貓,家貓的分布也由最初的西亞,至今已遍及世界各大洲。


與家貓同屬不同種的貓。圖片來源:Vassil(CC0 1.0)、西寧野生動物園(CC BY-SA 3.0)、Luc Viatour(CC BY-SA 3.0)、Dr. Raju Kasambe(CC BY-SA 4.0)

家貓的角色定位也從過去的人類好幫手,逐漸成為許多現代家庭的「成員」,根據Statista數據資料庫顯示,至2018年為止全球受豢養的家貓已有3.7億隻,倘若這龐大數量的家貓都有好好的被人類飼養,這對我們而言就只是個單純的數字,不必過度擔憂。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世界各地有許多流浪家貓,其數量不僅難以估計,更在許多國家造成生態危害,也使得家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名單」。

在澳洲,貓隨著18世紀末的歐洲移民傳入,200多年來已造成澳洲當地十幾種物種滅絕,目前估計有280萬隻野貓在全澳洲遊蕩,此數量還在持續攀升。為了抑制流浪貓族群的擴大對於本土物種的威脅,澳洲政府採用槍殺、設置毒餌與陷阱捕捉等方式,對流浪貓進行撲殺。在紐西蘭南島的「歐茂伊(Omaui)」小鎮,也為了避免家貓對於原生物種的危害,除了規定家貓皆必須要結紮以外,當現有的家貓過世後,飼主也不得再養新的家貓。

回到台灣,在2017年實施流浪動物零安樂死政策後,被送往收容所的流浪動物不用再擔心12天沒有被認養會被撲殺,然而這項政策卻也造成收容所的量能不足,因此當前政府的作法是鼓勵民眾「以領養代替購買」,藉此維持收容所的量能,也透過「TNVR(Trap誘捕、Neuter絕育、Vaccination疫苗施打、Return回置)」,減緩流浪動物數量的成長速度。

綜觀世界各國對於流浪家貓的因應作法各有不同,我們很難評斷哪個國家的做法有絕對的對與錯,因為各個國家會需要考量國情進行調整。

澳洲政府基於本土物種的快速流失,採用許多愛貓民眾感到殘忍的撲殺政策,但卻是個保護當地物種的積極手段。在台灣,我們基於對貓咪的喜愛,不忍心將牠們撲殺,卻也導致野外流浪貓數量無法有效控制,當中身處於非人類居住地區的流浪貓,少了人類的主動餵食,使牠們需要靠自身的野化獵捕食物,這也是當前自然谷與台灣許多林地所令人擔憂的問題——因為在森林裡的流浪貓,難以被誘捕與絕育,這將導致野外的流浪貓族群持續增加,進而對原有森林的動物造成更大危害。

或許什麼是流浪家貓適當的處置策略,就猶如要不要將「家貓」這類非森林原生物種寫入「自然谷之星」一樣讓人難以抉擇。但唯有我們以保護自然谷,正視人類行為對於環境影響的態度,看待流浪家貓議題,才有機會看見真正的改善與進步。

因此,在如何減少流浪家貓的課題上,我們首要的步驟應該是從源頭(觀念)改善,這包括我們在決定要養牠們前,需要有著「不棄養」的觀念,並且不要以「購買」的方式取得寵物,以阻絕不人道的商業行為發生,而是「鼓勵領養」,同時能改善動物收容所的收容量能。

在維持或降低目前流浪家貓的野外族群數量,雖然當前政府與部分民間組織有採取「TNVR」措施,但僅依靠少部分人的努力,效果仍有限,若平時大家有發現住家附近或野外有流浪貓,可以觀察牠們是否有「剪耳」,如果有,表示牠們是已絕育;但如果沒有,可以先誘捕(T),並聯繫各縣市政府的動保處,請他們執行後續包括絕育與注射疫苗等步驟(NVR),藉由公私合作的方式共同降低流浪動物的數量,以避免族群擴大而危害台灣的野生動物。

讓我們許一個可愛家貓與野生動物都能共存於台灣的美好未來!

分辨石虎與虎斑貓

虎斑貓與石虎因為毛色相近,對於不熟悉兩者差異的人們,在野外不小心就會鬧出笑話,而導致保育單位常常接到發現石虎的電話,卻到現場才曉得原來又是隻被誤認的虎斑,然而牠們為甚麼會長那麼像呢?
這邊就要先提到石虎的生物分類,被歸類為「貓科—石虎屬」,雖然與虎斑貓的「貓科—貓屬」不同,但虎斑貓目前被認為是由野貓馴化後,所演化至今的物種,因此在毛色上就會帶著祖先們的基因,再回到前面的文章仔細看看「歐洲野貓」與「非洲野貓」的毛色,是不是覺得牠們跟石虎的毛色也長得很相近呢?所以從基因與演化的角度,可以發現虎斑貓是因為有著野貓祖先們的毛色基因,才會和石虎長得那麼相像。
最後給大家幾個快速分辨兩者差異的小撇步,下次在野外遇到就不要再認錯囉!

分辨小撇步

虎斑貓:耳後無白斑、眼窩內側與額頭無白線、花紋呈條紋狀。
石虎:耳後有黑底白斑、眼窩內側有兩條延伸到額頭的白線、全身花紋呈現黑褐色塊狀斑。

家貓 檔案

中文名:家貓

別名:貓仔niau-á(台語)、meu eˋ(四縣腔客語)、ngiauˇ er(海陸腔客語)

科名:貓科

學名:Felis catus

分佈:遍布南極洲以外之各大洲。被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生態:肉食性動物。晨昏型動物,主要活動時間為清晨與黃昏。經馴化後,可適應群居與獨居生活。具有領域性,會透過磨蹭於自己的地盤留下味道。

特徵:

  1. 依不同品種,可分為長毛貓、短毛貓與無毛貓。
  2. 毛色可分為單色、雙色、玳瑁色(三色)與重點色等。
  3. 前肢五趾、後肢四趾,趾端有爪能伸縮,趾底有脂肪型肉墊。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