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境永續力現狀評估(三)環境永續性指數ESI與績效指數EPI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環境永續力現狀評估(三)環境永續性指數ESI與績效指數EPI

《國家永續發展政策》小辭典

2007年05月21日
編輯部彙編

近兩年台灣在國際評估國家環境永續性的2項指標,「2006環境績效指數(Pilot 2006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EPI)」與「環境永續指數(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ESI)」表現兩極。2006 公佈的EPI排行中,台灣在113個國家中排名24名,前一年(2005)所公佈的ESI則全球倒數第二。主要差異係因ESI在檢視各國環境現況及其永續性,EPI則在檢視各國致力改善環境之成效。瞭解台灣在各指標的表現狀況,有助於指引未來努力的方向。

台灣在EPI之16項指標中,目標達成度低於60%者,包括區域臭氧濃度(31.6%)及野生動物保護(29.9%)2項;目標達成度低於20%者,包括農業補貼(14.1%)、過漁(0%)及再生能源3項(1.8%)。

台灣在ESI五個面向中,於146個國家中排名分別為「環境系統」第146名、「降低環境壓力」第144名、「降低人類脆弱度」第124名、「社會及制度量能」第24名、「國際參與」第95名。國際參與落後部分因為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所以無法成為許多國際環保公約正式的締約國,導致在國際參與面向的分數低落。

美國耶魯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環境專家警告,台灣在全球環境績效排名雖居第24名,但由於高度工業化及高人口密度,仍面對重大環境挑戰。在人類發展對土地的壓力、空氣污染排放、用水壓力及天然災害風險等環境永續發展因素上,台灣仍低於國際水準。

根據研究顯示,環境永續(ESI)指標和國家競爭力(IMD)指標的正向關係密切(彭素玲,2005),但台灣在ESI的資料與其他國家有很大差異,也反映出台灣必須更積極在環境議題上與國際合作,提供最新的資訊之際,亦利用國際研究組織成果作為檢核台灣在兼顧經濟發展與確保環境永續力方面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