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研習營落幕!永續發展的行動式開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永續發展研習營落幕!永續發展的行動式開幕?

2005年05月17日
本報訊

在台灣的我們應該用何種態度來面對永續發展?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期望透過「永續發展研習營」,營造研究工作者與國中小學教師以演講綜合討論等對話方式,針對氣候、地質、海洋、生態、社會經濟、公共衛生、產業結構等不同面向和交互影響進行研習。本次研習大約有40餘位的國中小學教師及學生與會參加。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同時也是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首先由生活周邊的民生議題出發,闡述氣候暖化對於民眾及生態物種的影響,各項國際公約推動的過程及簡略的介紹。他指出國際社會已認知到經濟成長不是無止盡的,因此有限度的犧牲經濟成長成就環境保護已是國際趨勢。環境保護的工作推動之後,也會成就新興產業,例如資源回收或、太陽能及諸多潔能產業。科技的快速發展也讓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的對立性減少,相依性增加。氫能或油電混合引擎早已因其節能效益而量產已指日可期。同時他也指出,各項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遷的速度有越來越快的趨向,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積極態度因應。而環境資源被開採或使用,因為科技的發展,而更有效率,我們不需全然的悲觀。



台大大氣系教授吳明進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析了台灣過去近50年來的氣候因子(北中南東部雨量、年均溫、月均溫)的綜合性研究結果,過去100年來,台灣有氣溫顯著上升的趨勢。年降雨量有東部、東北部增加、西南部減少的趨勢。近年更有一年平均下雨天數減少,降雨強度增加的趨勢。未來的氣候由於長期性的氣象資料不足,只能以模擬的結果進行預測: 如果未來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一倍,台灣的夏天氣溫將會上升0.5至1.5℃ ,冬天2至3.5℃ 不等,降雨量會有所增加,因各地區有所不同。



明志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許桂榮,則針對大氣中的全球金屬污染物──「汞」的循環世界研究現況做了清楚的介紹。元素汞(Hg)主要是因為人為的工業活動而被釋放到大氣中,經過沈降被植物或動物吸收,隨同食物進入動物體內。對於動物的神經系統和腎臟系統有累積性的影響。與動物體內的有機物產生的化學反應換的甲機汞,會由孕婦透過血液專移給胎兒,若在小腦形成後會持續累積,最後破壞小腦或知覺系統。甲基汞通常通常會經過食物鏈在魚類或水中動物持續累積,越大型的動物越高的累積劑量。近年來並發現水體優養化的會促使其中魚體汞濃度增加。小型溫水湖泊的甲基汞生成較為快速。美國及歐盟已經即將或跟進全面管制火力發電廠的汞釋放。台灣地區的汞排放則尚未有實際普查結果。



氣候暖化後,珊瑚會怎樣因應呢?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理事長戴昌鳳模擬後發現,部分的珊瑚向北緩慢遷移,移往海溫比較低的地方,例如東部海域,但是豐富度勢必降低。另外他們也面臨了外來物種海葵的「大量蠶食」,來自於加勒比海的海葵,靠著強大的無性生殖能力,在水族業者棄置之後,大量繁殖,已大量危害墾丁海域珊瑚群。



台灣陸上的兩生類、鳥類、魚類根據生命科學系李培芬副教授模擬結果,氣候暖化後鳥類可能會以高海拔移棲,兩生類的原生棲地會逐漸縮小,魚類棲地低海拔或氣溫較高區域會逐漸消失。另一個值得擔憂的事,魚類的原生種及外來種的棲地有完全重疊的趨勢,這些外來種極有可能會捕食或生存競爭等方式導致台灣原生魚類在棲地中消失。



16日下午由主辦單位邀請了李河清教授、李堅明、工研院能資所黃啟峰主任、中華經濟研究院柏雲昌博士、碳排放交易協會副執行長林大鈞先生等人進行一場溫室氣體排放與因應策略的研討會,與會來賓皆認為管制或減量溫室氣體所需要的條件包括政府的執行魄力及在立法支持、社會大眾的正確體認、以及企業的主動投入。根據歐盟和美國的經驗,進行溫室氣體管制或減量工作,未必帶來經濟衰退,而是創造環境保育新契機及綠色消費市場。



綜觀三天的研習課程,諸多教授以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介紹了溫室氣體及京都議定書的前世今生、甚至影響所及、未來發展趨勢等,跟自然環境、大氣、社會經濟等不同層面的影響性,但似乎並沒有脫離知識分享的模式,有位不具名老師表示,這些對於教學仍有很大的助益。那觀念推廣之後,台灣的永續發展的國家級政策或是各級學校的操作策略和回饋機制何時會出現雛形?答案似乎仍在等待廣大社會大眾的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