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七股豐富特色 永續經營的前導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體驗七股豐富特色 永續經營的前導車

2007年10月02日
本報2007年10月2日台南訊,李育琴報導

畫刻度 以便後續監測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南縣北門社大主辦的「2007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昨(1)日進入第3天,志工搭乘船舶前往網仔寮汕進行護沙工作,之後並將前日完成的頂頭額汕護沙柵欄進行刻度標示,以利後續持續監測。工作之餘,參訪鹽山和鹽博物館,也讓志工了解七股製鹽產業的變遷歷史。

蔡文凱下午3時,志工登上七股潟湖外側的網仔寮汕。北門社大解說員蔡文凱指著網仔寮汕隆起的沙丘,向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說明2007年1月護沙的成果。當時由台南縣長蘇煥智號召300名七股居民一同參與的護沙行動,在1、2月東北季風的尾聲,讓沙洲堆積了厚實的沙丘。由七股潟湖南灣碼頭搭船到網仔寮汕的志工們,對於護沙的工作,因此而有了更強的使命感。

「看到先前做的成功了,很期待過一陣子很快也能看見自己所做的成果,」志工李雲卿表示。昨(1)日在網仔寮汕,志工們把1月護沙行動中未完成的部分作補強,接著再返回頂頭額汕,把前一日本次工作假期所開始進行的部分,繼續做下去。

不過,昨日重要的任務還有一項,就是為前一天志工完成的竹枝圍欄做上記號,以利後續的監測追蹤。將護沙欄的木樁頂漆上藍漆,並且做好刻度,這是為了未來每個月工作人員可來此,將沙子堆積的實際厚度記錄下來。

要做的事情太多,為了把握最後的一點時間,在日落前,志工分成小組,有些人繼續編柵、有人為木樁做上記錄,也有人拿起垃圾袋淨灘。大家努力在日落前完成更多的工作,好似要回應昨日阿邊婆所說的,護這片海就是護自己的家。

親手去做 深刻體認人與環境的關係

網仔寮汕做工家住台南的王昭雯參加這次活動,卻不因為這裡是她的家鄉。對她來說,因為這樣的行動很有意義,因此不管是不是台南人,都要加以關心。她強調,生態工作假期的意義在於從親手做中去了解,雖然實際工作的時間沒有想像中長,但是這些參與者了解到為什麼要來護沙,以及要怎麼解決沙灘流失的問題。

王昭雯認為,透過直接參與這些行動,對人與環境的關係有了更深的體認,這些人可能持續關心,或帶自己的朋友來,讓各種不同領域背景的人都能來參與。她說,參加的人來自不同領域,但是大家的目的都很一致,那就是「For fun, enjoy it, and do something meaningful.」她認為這是很重要的。

志工對護沙行動的積極與熱情,反應在想要做更多工作上。李雲卿表示,「原本以為會很累、很辛苦,結果還好,真希望下次可以有更多工作的時間。」來自日本的志工新開高野,也有相同的感受。為了不讓志工在七股毒辣的日曬下工作,主辦單位考量天候狀態,工作時間多在下午3點以後開始,其他的時間,讓志工深度體驗七股地區漁村的真實生活,包括定置漁網作業、魚市拍賣等。

來自日本的新開高尾指出,今年在體驗漁村的生活文化上,相當豐富精彩。早晨的魚市拍賣以及自日治時期就開始的製鹽工業歷史,讓他印象深刻。新開所說的台灣製鹽歷史,是七股生態工作假期活動的內容之一,志工前往鹽山和鹽博物館,看到七股在養殖漁業外的另一產業勢力。

七股特色的深耕與永續經營

志工參訪鹽山吃鹹冰棒來到七股,除了潟湖生態遊,民眾一定不會錯過鹽山。豎立在平坦大地上的兩座鹽山,於2002年開放民眾參觀遊憩,台灣曬鹽產業同時走入歷史。2007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志工,昨(1)日一早,即前往鹽山,認識台南曾經風光的製鹽產業歷史。

「過去的鹽工是有多少生命,擔多少鹽,」鹽博物館導覽解說員吳貴璽描述過去台灣的製鹽歷史時說。在鹽博物館中,一般民眾可透過豐富的館藏資料和解說,認識關於鹽和製鹽產業的知識。尤其是「台灣鹽的歷史」,曾經擔任七股鹽廠化驗室主任的吳國璽,生動地描述過去鹽工辛勞工作的情形,傳遞給前來參訪的志工。

製鹽歷史、潟湖漁業,是七股豐富的文化特色和自然資產,透過生態旅遊和觀光,使得當地在拒絕工業區設立的同時,地方的經濟不因此而沒落。但如何讓遊客不只是一次性的消費觀光,而能深刻地了解此地特色,更關心自然生態面臨的危機、地方社區的永續發展,也就是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的目的。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表示,生態工作假期的意義,是為了建立人與土地的和諧關係,志工在親手去做、去體驗時,對土地產生情感,就如80歲的阿邊婆心裡懷著七股潟湖與自己家園,未來更對這片自己付出努力過的土地念念不忘。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