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水 向自然還債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種水 向自然還債

2008年02月25日
作者:凱薩琳.埃利森(《新生態經濟:使環境保護有利可圖的探索》共同作者)

奧林匹克運動會期間,北京的清潔飲水戰略是什麼呢?付錢給郊區農民來「種」水。凱薩琳.埃利森探討了中國找回已失去的珍貴自然資源的新希望。

在金山嶺長城附近種植玉米的中國農民。圖片來源:Natmandu攝 「為了避免類似1998年中國長江流域導致數千人死亡的大洪水,中國已經在約3000萬公頃的土地上禁止了林木砍伐。」 

全球變暖、加上已經很乾燥的氣候、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人口,這就是困擾北京的噩夢:國家首都即將面臨缺水危機,很可能就發生在今年的「綠色奧運」期間。

在這個擁有1500萬人口的北方城市裏,飲水供應非常不穩定,政府正在投資數百億美金用於從南方的河流引水入京。然而,不那麼受公眾矚目的一項創新計畫是,北京付款給毗鄰的河北省的居民用以「種」水,好像水就是一種農作物一樣。

該計畫實際上是幾項戰略投資之一,這使中國在考慮環境保護的新方法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直到最近,世界上大多數人還在把保護自然的責任推給慈善家。然而當大量證據顯示這種方法不奏效的時候——包括氣候變暖、地力耗盡和傳粉媒介消失(pdf)——科學家和激進主義者已經轉而敦促政府和企業付錢給人民,使之照管水土流失區、灘塗和其他那些我們所有人都依賴的環境 。例如,健康的、森林覆蓋的流域有助於過濾飲用水、並防止水土流失。未被開發的灘塗能夠保護附近的人類聚居地。

用新的方法看自然,迫不得已——以世界上一些最嚴重的環境危機的形式——反而將中國造就成為了領袖。在全國各地,土地利用規劃者已經進行了大膽、代價昂貴的試驗,以保護勤勉的「自然資產」。其結果已經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了經驗教訓。

為北京供水

「我們正在投資一大筆錢,」北京與河北省簽署了一項協議,北京地方政府付費用於提高相鄰的河北省的水資源保護,當談到該協議的時候,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的一位高級官員王小平這樣說。

作為協議的一部分,河北省轄區將由傳統農產品轉向節水作物,這意味著減少水稻的種植、增加玉米和馬鈴薯的種植。農民也將在他們的土地上植樹育林,並減少殺蟲劑的使用,以減少沉積物和污染物進入為首都的兩座主要水庫供水的河流。另外,作為回報,根據土地擁有量,每年北京將直接為相關的農民提供大概1600萬美元;補貼河北農民的雞、蛋和牛奶;修建兩條新的高速公路,使河北的產品更容易到達首都的貿易市場。

土地所有者做出的幾百萬個決定能對人類生命保障系統——如來自河流湖泊的飲用水——產生什麼影響呢?該計畫突出了中國對此的關注。在過去幾年中,北京已經把許多工廠遷出了其流域,這樣農民就成為影響水資源品質的主要因素。當然,有懲治污染的法律,但是隨著大棒已經被普遍證明是無效的,中國的規劃者也願意嘗試一下胡蘿蔔。

日益膨脹的人口不斷地加重本已脆弱的環境資源的負擔,使得這一戰略在全世界越來越流行。環境利益時常被一個地方傳遞給另一個地方,窮人生活在農村資源區而富人則是城市受益者。因此,有的環境保護計畫能夠把土地管理者轉換成盡責的——也是有回報的——服務者,如河北省農民,許多大的環保團體和多邊借貸方都在把目光集中在這類計畫上。

保護自然資產

這個北京-河北協議是中國已經接受了這個概念的幾種方式之一。其他承諾甚至更引人注目。例如,最近的一個五年計劃(2006年-2010年)就包括了以環保優先的方式繪製全國的地圖。根據這個計畫,在「生態功能區」中不允許任何開發行為,生態功能區包括森林覆蓋的流域,這些流域通過植物根的過濾作用來淨化飲用水,並通過限制土壤流失來幫助防治洪水。

為了避免類似1998年中國長江流域導致數千人死亡的大洪水,中國已經在約3000萬公頃的土地上禁止了林木砍伐。這也要求農民們放棄種植農作物,轉而在6000多萬公頃所謂的 「坡地」上植樹造林。然而,補償預算並不打算無限持續下去,這裏仍然存在一個未決的問題,那就是一旦沒有補償了,這些由農民轉化而來的育林者如何獲得收入呢?

根據國家林業局的資料,在過去8年中,中國已經向坡地環保項目投入了超過174億美元的資金。但是,2005年一份提交給國際環境與發展學會的報告指出,這個項目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缺陷,資金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為了努力改善該專案,中國領導人已經越來越多地加強了與美國科學家和NGO的合作,後者為鑒別和保護自然資源提供了最新的技術。例如,去年9月,幾名隸屬於政府的中國科學家會見了一個來自「自然資本項目」的小組,該專案由斯坦福大學、大自然保護協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開展,已經進行了1年。該專案開發出了繪圖和建模軟體,用以確定環境保護做的最好的地區,此軟體作為一個工具,在幫助中國政府微調其保護「生態功能區」概念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

「迄今為止,我們一直都只在從事最簡單的評估工作,因此這些工具對我們來說非常有用,」中國科學院的王玉寬說。

先付款,後使用

過去10年中,付款給農民以幫助保護環境的概念贏得了NGO雄厚的資金支援,如今這個觀點在中國已經變得普及了。例如,在雲南省喜瑪拉雅山腳下的修復的麗江古城中,保護國際的一位年輕的科學家何毅一直在試圖說服當地官員支持一項有助於保護當地水供應的計畫。世界銀行已經為這一計畫的初期研究捐助了2萬美元。

麗江因其水源清澈、潔淨而聞名。麗江古城是聯合國命名的世界遺產之一,每年大概有400萬遊客來到此地,徘徊于佈滿出售翡翠、銀器、織物和茶葉的商店的曲徑上,古鎮的街道鋪著圓石,上面排列著狹窄的溝渠,色彩豔麗的麗江三文魚在裏面飛快地遊過。

然而,跟中國其他地方一樣,麗江的水供應面臨著壓力。環繞古城的城市開發正在快速進行中,每年來訪的遊客數量也在增加。長期以來,古鎮唯一的水源一直是一個池塘。最近,地方官員啟用了附近的拉市海作為補充。儘管環拉市海地區至少在名義上是一個自然保護區,但是農業污染已使拉市海的水幾乎不能使用。

「我們打算使麗江成為中國其他地區的一個正面典型,」何毅說。他主張大幅度提高來該地區觀光的遊客的旅行費用,並把這部分錢付給農民以嘗試污染較低的實踐。

拉市海的農民已經按月收到了一小部分費用,用以獎勵他們放過那些吃掉他們部分農作物的、來保護區過冬的珍稀鳥類。在採訪中,他們表現出對農業污染動力學一無所知,但是所有人都非常感謝補貼的承諾。正如一個農場工人所說的:「多多益善!」

你有什麼看法:中國正在採取的方法是正確的嗎?從長遠來看,為「生態系統服務」付賬是可持續的嗎?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8年2月18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