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國會 談數位行動與國會監督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國會 談數位行動與國會監督

2008年02月25日
本報2008年2月23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於22日至24日舉辦青年領袖國會監督培訓營,4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齊聚一堂,一同學習如何有效監督國會。課程中邀請學者、民間團體組織者、公共電視視新聞部經理、立法委員等,與40多名學員談論資訊公開與數位科技的應用。

公視新聞部經理何國華公共電視新聞部經理何國華舉出許多國外數位行動與國會監督的案例,如美國C-SPAN頻道,以Live直播內容為主,且提供民眾意見交換的場域,透過分享互動的方式,提供公民瞭解國會運作。此外,美國的Congresspedia是採取維基模式的公民平台,以共筆的概念,鼓勵全民共同書寫,形成公共近用資料庫。其他國家也有專屬的國會頻道,像是英國的BBC Parliament、德國的Phoenix等.。

在台灣,國會資訊公開透明和議事轉播制度仍是急待推動的目標,但數位行動應用在公視成立的「PeoPo公民新聞平台」,提供了一個Web2.0的全新體驗,何國華說,只要有簡單的工具,電腦、相機或DV,就可以是公民記者,公民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訊息,而有更多機會主動的挖掘訊息,對於新聞價值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則提出「說話不等於對話,機會不等於機制」的看法,他說台灣從威權到解除報禁,到開放有線電視,說話的機會增加,但是對話的空間還不夠;表達意見的機會增加了,但還是很難形成機制。

左起為朱增宏、陳曼麗、卞中佩他提出例子說明,2006年內湖部落客虐貓事件後,民間團體提出要加重罰則並納入刑案,但去年底動保法的修法,由於法務部強烈反對刑罰,認為對虐待動物者處以刑罰,有違反比例原則和顛覆刑法理論之虞,最後決定保留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罰條文。

朱增宏說,台灣還沒有對話和討論的文明,應該要先培養討論的習慣,從習慣變成文化,再從文化變成文明。

苦勞網記者卞中佩表示資訊公開除了談機制之外,誰利用資訊公開?誰解讀資訊?是另一重要的問題。他說儘管網路有互動、成本低等效果,但絕不是唯一的出路,還要看是誰在使用?他認為開放議事過程,大多數的觀看者可能還是藍綠的鄉民,弱勢議題會繼續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