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的悲傷――《路徑2:台灣單車路線指南》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單車的悲傷――《路徑2:台灣單車路線指南》

2008年03月30日
作者:劉克襄;資料提供:周盟桂

有好幾回,在偏僻而荒涼的山徑行走時,都遇見了登山車的漫遊者。每次碰到這支族群,打招呼後,往往不像邂逅一般行山人,僅止於禮貌性的問安和聊天。多半總會再探問,想多了解他們,為何選擇這條路,比如,觀察他們攜帶的器具,探問登山車的性能,又或者詢問如何扛單車上來,待會兒又將如何在崎嶇的稜線橫越之類的問題。

晨曦的鐵杉剪影,小關山林道

習慣走路的,大抵以兩條腿的速度判斷事情,什麼路程都以雙腳算計,難免囿於陌生和疏離,無法捉摸登山車族的思考,以及他們的生活視野。其實,登山者認同山野活動的意識,跟走路者往往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藉由更大的外在刺激,撞擊既有世界的思維,有時甚至比走路者更加澄澈。這樣的族群也常比健行者更加享受孤獨行樂,同時更加堅持某種理念的戶外生活。只是山行者往往把他們視為不同的族群。

再直言之,由於更在乎地理變遷對騎行起落和上下的影響。登山車對戶外的敏感,恐怕更像脆弱的環境試紙,隨時反映出自然環境的破壞和人文風物的變遷。這種敏感並非一朝一夕養成,得經過長期的騎車歷練,才有可能沉澱出生活的二三心得。

椰影六堆巡禮,張萬三祠

翻讀《路徑——台灣單車路線指南》時,我不僅揣想著作者周盟桂初騎單車時的情境,也不免回想,1970年代中旬,自己16歲時騎跑車的歲月。那個年代,大舅開設了一家跑車工廠,我比當時任何同輩,提早獲得彎手跑車,每天拉風地騎過台中市區。

當然,最重要的是假日時,騎這樣新穎的彎手跑車,衝上大肚山或八卦山台地,遠眺著海洋,或者回望盆地。年輕時總以為這種成就和滿足,透過彎手跑車的快速,可以抵達一些到不了的地方,或者擺脫某種桎梏,把它拋得遠遠。不管後來每次,都還是回到正軌,但這樣暫時的虛幻,對年輕人總有具體的滿足,撫平了狂飆之氣。

我不知阿桂在初騎時,是否擁有這種叛逆的心境,或者在其騎車的生涯裡,還有另一層次的摸索。比如,我所認識的80年代單車好手胡榮華,一個人環繞世界一周回來時,似乎有種對生命的釋然和放空。多年之後,我看湯姆漢克演的電影《荒島餘生》,男主角到了最後,站在荒野的十字路上,不知何去何從,生命好像重新開始。這個畫面常讓我想起他,回到台灣後的孤單。

周盟桂

這種孤單,我不知道阿桂是否經驗過,但至少到了世紀末時,像他這類的單車主義者,不再是孤騎走天涯的浪人。他們已然清楚自己的社會位置,知道騎著單車行旅的屬性,知道單車論述的重要,以及積極尋求單車的正義了。

透過49條導騎路線,或穿巡鄉鎮、村落,或橫越古道、高山。裡面書寫的不止於單車的視野見聞,還流露其對土地關懷的況味,甚而是生活意念。在這個講求速度的科技年代,單車和走路都在進行某種反抗。我們在爭取悠閒生活的權利。這種權利被剝奪由來已久,只是過去少有自覺,也從未被嚴肅地思考。

如今愈來愈多走路的論述出現了,散步的美學內涵、走路的社會意識、人行道的安全考量,山行步道的良好規劃等等,都被合理而積極地關切,日後無疑地將形成龐大的庶民社會運動。同樣的,單車族也在努力爭取自己的權益。比如,不能隨身扛著搭火車,捷運也非站站皆能單車隨意上下,又或者單車路線過度缺乏等等。這幾年,單車族相信都已經喊得震天價響,只是人單勢薄,往往比走路獲得更稀少的回應。

 左營眷村的單車臨界量

走路和單車是城市環保生活的雙線道,透過這種簡單的生活實踐,城市的品質才能大幅提昇。阿桂是先驅者,快速地實踐摸索者,他不是早年那種孤獨的騎士,僅止於摸索自己的生命奧義,而是積極要跟社會對話的單車行僧,想要透過導騎,告訴世人,單車走台灣,同樣能騎出美好的信念。

最近,千里步道協會所倡議的走路內涵裡,實犛單車路線的比例不少,大抵也是這樣的理念。很期待走路和單車兩種活動,繼續並肩,走向更適合這樣節約環保,關心土地的大地。阿桂邀我這一行走者寫序,大抵應如是觀吧!

《路徑2:台灣單車路線指南》    《路徑2:台灣單車路線指南

  • 作者:周盟桂
  • 出版社:浮力森林
  • 出版日期: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