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水環境介紹(下)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廈門水環境介紹(下)

2008年05月16日
作者:陳璜(廈門綠十字環保志願者)

2000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了以中華白海豚、白鷺、文昌魚三個保護區為基礎的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

(1)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將第一碼頭和嵩嶼連線以北,高集海堤以南的35 km2西港海域和鐘宅、劉五店、澳頭、五通四點連線的同安灣口約20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55平方公里確定為中華白海豚保護中心區,廈門市管轄的其他海域為保護區週邊保護地帶。

(2)文昌魚保護區:核心區面積58平方公里(其中黃厝海區18 平方公里,南線至十八線海區30平方公里,小嶝島海區10平方公里),其他為實驗區(5 平方公里)和緩衝區(2 平方公里)。

廈門水環境之地表水環境

廈門市地表水環境主要由星羅棋佈的水庫組成,據不完全統計,廈門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水庫達106座,總容量21540.627萬立方米,主要用於農田灌溉、人民生活、生產用水等。

在廈門地區,最早出現的水庫是汀溪水庫,建成於1955年,因建在同安縣北部的汀溪境內,故以汀溪為名;庫容量最大的水庫為石兜水庫,壩高40.4米、長250米,庫容達6280萬立方米;最大的淡水養殖水庫為杏林灣水庫,可供水產養殖面積5萬畝;庫容最小的水庫是溪頭下水庫,其庫容雖僅3.6萬立方米。

「城市樂水行」是一個優質的環保產品,是自然大學的「水項目」。「自然大學」是由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北京綠家園志願者、全國大學生綠色營等多家環保組織共同發起的「虛擬社區環保大學」。

廈門的「城市樂水行」主要是考察廈門的地表水環境——走近自然,用自己的腳步丈量生活的城市,記錄「水自然」的變遷。

從2007年4月1日開始,第一期的考察海滄的塢窟水庫。至今,共走了15個水庫。考察的內容主要是水庫的水質、周邊生態、地理、人文、歷史……,其中有記錄廈門歷史變遷的「筼簹湖」,最具人文色彩的「情人眼淚——廈大水庫」,曾被譽為東亞第一水質的「上李水庫」……。

廈門市位於廈門島上,為一港灣城市「城市樂水行」,每一期活動分為三步驟:

1、前期準備:資料收集、考察路線、發佈資訊、招募參與者、準備物資等。

2、活動:專家講解關於環保、關於水的各種知識;考察周邊的生態、社區、動植物、歷史;參與者感受分享;相片記錄;文字記錄;採集水樣等。

3、回饋:照片存檔、收集感想、帶隊隊長總結報告等。

根據廈門市地表水的使用現狀和今後發展趨勢,將地表水劃為三大類水域,即:特殊保護水域(Ⅱ類)、重點保護水域(Ⅲ類)、一般保護水域(Ⅳ類或Ⅴ類)。

水是城市變遷的鏡子,走在城市的「脈搏」上,我們看到了,我們記錄了,我們告訴朋友:有的水庫庫容已經減小很多了,已經不能用它灌溉、養殖、做為備用水源了;有的水庫已經消失;有的水庫周圍垃圾成堆;污水直接排近了我們的水庫;水庫邊有成片成片的死魚……

對比從前,將來有多遠?今天我們能做的是什麼?

廈門綠拾字環保服務社最早組織眾參與環保活動始於1999年,願景為「通過自身努力,協助企業、個人、社會關注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促進人類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了解此組織請點選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