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農討山誌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女農討山誌

2004年06月20日
引介:紫秋千

書名:女農討山誌/作者:阿寶/出版社:張老師文化很難去怎麼寫一篇書評,又或者怎麼去推薦一本書,尤其是這一本《女農討山誌 一個女子與土地的深情記事》,讀完後讓我思緒迴盪許久,久久不已……

我在工作之餘不斷的挪出時間來把它給看完,但是一本真正的好書是需要慢慢咀嚼那文字的生活歷練;看完當下的感覺,實在是很佩服這個傳奇女子,然而也很心疼她的勇敢。

為了追求她的夢想,放下一切,將對土地的關懷付諸行動,在梨山的山上蓋起了自己的房子,種下了自己的果園,幾乎完全的抽離物質與現代文明,投入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心靈實現。

她在自序裡這樣寫到:「特別喜歡『討』這個字眼,有股剛強而不失謙卑的味道,第一次聽到人們把漁夫叫做『討海人』時,這個字就交揉著這二股剛柔的勁力打在心坎上,讓我升起一種感動和尊敬......」

書裡從討山的緣起、舉債借錢、上山自己蓋起房子、耕作除草、怎麼去滅蟲、擺攤被下盤商欺負等等,鉅細靡遺的文章字字言語,讀來皆是汗水與勞動美學的交織。

其中尤以自己蓋房子這一段最令人動容,一個女孩子蓋起一棟竹屋,有閣樓、有陽台、雨棚,自己畫草圖、釘界椿、測量搭竹架,享受工作的樂趣,親近土地但卻不傷害土地,而且取料自然,就算要拆除也是一把鉗子而已。

很難相信這樣的生活方式,沒有電、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有的是蟬鳴鳥叫與滿天的星星,白天辛勤農作,夜晚點油燈照明,閱讀農業專書,寫作。

當人完全回歸自然的時候,看到的是一種對生命的反省與感恩,在這一個堅毅、勤勞、細膩、勇敢的女農夫身上。

3月初我曾因走北二段山區,而去了梨山與華崗一趟,那裡的高冷蔬菜、高接梨還有土地被開闢採收後的光禿禿場景,讓我留下很深刻印象。

當然很多人打著環保意識及破壞水保,公開反對高山水果與高山茶,作者也陷入這樣的矛盾與沉思中,於是採取有機的耕作方式慢慢的把土地給還給自然,這部分描述在「殲蟲記」中有最精采的呈現。

在「靠天吃飯」這篇裡,作者為了果樹收成的新鮮,也是這樣辛苦賣力,期間經歷旱災、颱風,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往返新中橫公路宜蘭台北之間,並且因只是菜鳥,又看似柔弱女子,竟被批發行口的下盤商給硬拗欺負;讀來令人佩服歎息。

書裡摻雜許多寫生圖畫,那是作者在瑞士寫生營認識的男友馬丁所貢獻的。作者當初為了學攝影而謀職於照相館,在每天沖映照片、接觸化學藥劑,卻發現以鏡頭來對自然取景,不免有些霸氣,進而改鑽研寫生。

在文章底下,可以看出作者兼具著粗獷與細膩的特質,非常具有才華。

書末的「血肉之軀」一篇,詳細描述了作者年輕時,在每年暑假逐一完成三大橫貫公路的全程徒步,及背起重達20幾公斤的裝備獨自登山,進而自助旅行、寫生,以騎單車、徒步、趕驢等方式遊走西藏、尼泊爾、印度一年半,及環遊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體力的極限、筋骨的熬煉,在讀到她寫「在騎過喜馬拉雅五千三百米最高隘口那天,終於因力竭而流淚」那段,令人深深動容,這樣的意志磨練讓她在梨山耕作的討山過程中,即使遇到許多挫折與阻礙,也能很樂觀的去解決克服。

雖說這本書是人與土地相處的記事,但又或者可說像是一部紀錄片般的寫實與感動,是一部精采的散文傑作。

 「女農討山誌」小檔案

  • 書 名:女農討山誌
  • 作 者:阿寶
  •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 相關網站:寶蓮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