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非財務績效資訊揭露 落後全球發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企業非財務績效資訊揭露 落後全球發展

2006年02月23日
本報訊(吳斐竣、李育琴報導)

因應企業透明化的要求,許多大型企業不僅每年公開財務報告,也開始將企業對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做出的努力集結成冊。這類「非財務績效資訊」對企業獲得資金與訂單,日益重要;但在昨(22)日的一場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憂心台灣企業界普遍仍不動如山,恐怕難以面對未來國際市場上的挑戰。

Gilbert報告第三代GRI報告書綱領(G3 GRI Guidelines)的最新發展現況。昨天在企業永續發展協會主辦的「全球非財務績效資訊揭露現況報告」研討會上,「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GRI)資深主管Sean Gilbert指出,國際資本市場目前越來越重視企業非財務資訊的揭露,並逐步納入法人機構的投資考量,但台灣真正了解其重要性及優勢的人並不多。

Gilbert是在報告第三代GRI報告書綱領(G3 GRI Guidelines)的最新發展現況後,與企業界及專家學者討論台灣窘況時,提出上述建言。

本身是台灣女婿的Gilbert,以流暢的中文向與會者介紹第三代GRI報告書綱領的技術革新與全球發展趨勢。Gilbert表示,第三代GRI報告書綱領即將在今年10月定版,其中除了部分指標內容的調整,強調企業的社會層面責任,是最大的改變。Gilbert承認童工、性別等社會指標,因為涉及價值觀,而不易形成共識,但至少是跨出第一步的嘗試。

Gilbert表示,分析企業撰寫永續性報告書的驅動因素,創新與學習是首位;獲得資金的考量,則上升到第四位。相對的,形象與品牌,從最早期的首位,已經下降至第五。整體來看,永續性報告書的功用,已從過去的對外溝通,轉向對內管理為主──透過內部績效資訊的蒐集,進而達到企業內的績效改善與員工激勵。

根據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的統計,全球至少已有2000家企業主動發行環境、社會或永續性報告書,而台灣企業定期公佈非財務績效資訊報告書的,不超過20家。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黃正忠表示,台灣企業對於績效資訊管理的認知和作為不足,以及對非財務資訊透明化的保守態度,將可能錯失與國際企業接軌的時機和藉此獲利成長的好處。

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問道,GRI與各國政府的關係為何?是否會遊說政府將報告書綱領訂為強制性規定?Gilbert回答:「GRI是由多重利害相關人組成,對於是否要成為強制性規範,並沒有特定立場,也因此並不會進行遊說工作。另外,由於GRI報告書綱領並非針對特定產品,不至於形成貿易障礙。」他強調,企業不需將報告書看成一種懲罰,而應該視為一種溝通表達的機會。

Gilbert表示,國際資本市場目前越來越重視企業非財務資訊的揭露,反觀台灣,由於投資金融界沒有類似環保基金這樣的市場,只有為國外廠商代工的企業受到國際上游企業的要求時,才可能加以回應。他發現在研討會之外,真正了解其重要性及優勢的人不多。

國際資本市場目前越來越重視企業非財務資訊的揭露,並逐步納入法人機構的投資考量,但台灣真正了解其重要性及優勢的人並不多。台灣企業是否真的不了解這股趨勢?或不願為企業透明化承擔社會責任?研討會現場一位中小企業負責人認為,台灣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在轉進中國的十多年間,不受國外投資市場的影響,又在企業稅賦優惠和廉價勞工的利基下獲利豐碩,沒有任何壓力或驅動力,要求他們在相關議題上有所作為。Gilbert回應:近一年來,國際間已經開始關注中國的永續性報告書,這股壓力很快就會轉移到台商身上。

交大管理科學系副教授沈華榮表示,需要企業反省或找到商機、政府訂定規範、民間力量的監督,才可能讓永續性報告書在台灣發展起來。黃正忠表示,企業永續發展協會今年將會針對這項議題,舉辦多場講座,讓更多企業主管瞭解非財務績效資訊揭露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苦勞網】「企業社會責任」是什麼碗糕?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