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一條什麼樣的河?全球風起雲湧的水岸復興運動(上)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要一條什麼樣的河?全球風起雲湧的水岸復興運動(上)

2008年09月03日
作者:劉大絹(環境資訊電子報特派員)

水岸風情為城市帶來不同的氣象;圖片來源:劉大絹河川是自然瑰寶,水岸是城市的資產,在水岸大興土木、闢路建堤、阻斷親水的舊思維已該被拋棄,而應把水系的生態、景觀、環境和人文作整體考量,用水岸這項資產,提供人與自然、人與人文相互撞擊、融合的場域,藉此達到一條河流與一個城市文化的永續。

迷人的都市與先進的國家,都有傲人的水岸。法國巴黎的塞納河河畔人文薈萃,宛如巴黎的生命之河,英國倫敦的泰晤士河也不遑多讓。澳洲的布里斯本河(Brisbane River)蜿蜒流過市中心,居民、遊客可搭渡輪南來北往、隨意駐足,許多高價、特色餐廳沿著河岸興起,這個親水的河岸城市已不讓雪梨專美於前。

板橋湳仔溝 看見台灣河流的困境

「一條蜿蜒小河靜靜流過板橋數百年,是為板橋繫上大屯山與雪山山脈的美麗藍帶。湳仔溝,大台北盆地中僅存的一條水澤型天然露天河流,芳草萋萋、水天一色,沒有人工堤防,這塊都市中的瑰寶,是板橋、浮洲人共同的童年回憶。」

透過網路流傳、座談和工作坊等方式,板橋一群地方人士發起搶救湳仔溝溪行動,因為,當全球主要城市一致拒絕高架橋成為城市景觀殺手時,中央與地方政府卻要聯手開闢「特二號道路」,沿湳仔溝上空蓋高架橋,殺掉河岸上的藍天,「一旦完工,板橋人才會發現:期待的美夢竟是噩夢一場!」

「試想:高架橋下大量水泥化的河道,植物消失,魚蝦再也不來,何來生態、健康可言?天然美景換來高溫、喧囂、落塵的高架橋,板橋未來的發展在哪裡?」這群愛鄉愛環境人士大聲疾呼。

反高架橋的推手──板橋大觀國中美術老師邱子容認為,湳仔溝溪是板橋市唯一一條僅存的露天河流,但被生活與工業污水長期污染,政府不但拿不出魄力整治,還貶低它的價值,視為「臭水溝」,所以政府要在這條「臭水溝」上蓋高架快速道路,「先貶抑再破壞,完全沒有水岸的價值觀!」她直批許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道路會帶來繁榮」舊框架裡。

水岸復興 擋不住的新潮流

自1980年代至今,全球重要城市的發展趨勢,都和水岸脫不了關係。道理很簡單:孕育城市的河流,往往是當地歷史文化的根源;河岸創造了地理環境特色,經過妥善包裝,也往往讓該城市散發魅力,成為觀光休閒、金融發展的樞紐,東京、紐約、倫敦等知名大城都是明證。

這些水岸城市深知水岸魅力能創造豐厚的經濟價值,紛紛致力於港灣地區的再發展,同時也回頭對都市中小水系、溝渠以及被遺忘的都市水道,尋求這些都市空間的第二春。

尤有甚者,近年來全球主要知名城市更興起一股「水岸復興運動」風潮,塑造成幾個「找回都市水岸空間記憶」的先驅計畫。

加拿大溫哥華向來是移民者的首選城市,環境品質是關鍵,為了建立人性化的都市,市政當局多年前已宣布不再興建給汽車走的道路,改而發展捷運與人行步道,特別是港灣、河岸等水岸地區,也絕不興建高架道路,讓城市居民有不受干擾的親水空間。

1991年美國波士頓市推出「Big Dig(大開挖)」計畫,也就是把全市高架交通系統全部改為地下高速公路的大隧道計畫,堪稱美國迄今為止耗資最大也是最複雜的高速公路計畫。

這項令人意外又不得不讚歎的「去高架橋」交通工程,工程費用大幅上升,也發生多次意外,但完工後,原來高架橋行經的地區,全都變成美麗的公園,估計在市中心地區創造出200公畝以上的新公園綠地,塞車的夢靨不再困擾居民,河道、水岸也不再因高架橋而大殺風景,波士頓躍升成為更適合人居的可居性城市。

更早之前,美國聖安東尼奧市(San Antonio)在1920年代就以水岸更新作為促進都市再發展的重要觸媒,市區運河的河濱步道的改造工程,兼顧了「刺激商業發展」與「維持河川原始美質」兩大重點,如今已成為代表該市的都市象徵,這條水岸空間及其四周成為最熱門的觀光據點,更成為該城市的文化心臟,光是觀光收入每年就有幾十億美元,對一個僅有一百多萬人的都市而言,無疑是非常成功的河岸都市設計與古蹟保存的案例。

親近水源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需求。圖片來源:楊維晟河川是自然瑰寶,水岸是城市的資產,過分重視人的需求,在水岸大興土木、闢路建堤、阻斷親水的舊思維已該被拋棄,而是倒過來學習水岸的特性與價值,把水系的生態、景觀、環境和人文作整體考量,用水岸這項資產,提供人與自然、人與人文相互撞擊、融合的場域,同時達到一條河流與一個城市文化的永續。

意識到這一點,美國制訂了「景觀河川保護法」,另一個優質城市波特蘭為了回復河岸景觀,動手拆除水岸邊的高架道路,致力推動水岸復興運動,讓所有市民共同描繪與河川、水岸共生共榮的新願景。(未完待續)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