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野生動植物消費量攀升 瀕危生物處境堪憂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中國野生動植物消費量攀升 瀕危生物處境堪憂

2008年11月18日
本報2008年11月18日綜合外電報導;楊璧如編譯;莫聞審校

北京一家餐廳的蛇,蜥蜴,海馬與海星串烤 (圖片攝影: Rumana Husain)
北京一家餐廳的蛇、蜥蜴、海馬與海星串烤(圖片攝影: Rumana Husain)

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監察機構「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日前公佈一項對中國野生動物貿易現狀的調查報告,其中顯示,傳統中藥材交易量在中國快速增加的同時,中國將野生動物當成食物或入藥的情況也日益嚴重。

這份調查報告名為《中國2007年野生物貿易現狀回顧》,由於中醫藥材交易量每年增長10%,再加上棲地的喪失,對於快速減少的藥用植物及動物族群來說影響極大。報告中顯示,有15%到20%的藥用植物及動物現今被認定是瀕危生物。

食用野生動物在中國南部是一項悠久的傳統,在2003年SARS蔓延期間,一般的野生動物消費稍有減少,但最近在中國南部五個城市野生動物銷售量的調查中顯示,這項傳統又逐漸受到歡迎,50家酒樓中有20家有野生動物供應。根據TRAFFIC調查,總共發現56種野生動物銷售,其中8種是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物種,17種是被華盛頓公約(CITES)禁止或嚴格控制貿易的物種。

另外一項線上調查也指出,有142件在中國交易野生動物的通報個案,在其中有61個物種是名列中國或國際保護動物的名單。

主要食用的保育動物以蛇、龜佔最大宗,其次是野鳥、小型貓科動物、鹿及野豬;以及未受中國法律保護的海馬、活珊瑚礁魚類、海參、鯊魚、鮑魚、山雞等,都可做食用。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國際物種計畫主任萊柏曼博士(Susan Lieberman)指出,這項報告顯示了「中國野生動物貿易的趨勢是需求在增加,而供應卻日益短缺。執法者、領導部門和消費者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呼籲中國有關部門加強執法和教育宣傳,停止非法貿易,減少瀕危物種的消費。」

就地區而言,中國南部廣州的居民以野生動物當作食物或用藥的消費量最高,次是昆明、哈爾濱及成都。此外,男性消費的野生動物比女性多,收入較高及教育程度較高的人也較常將野生動物當作食物。

中國傳統醫藥的交易從2003年起每年成長10%。主要需求地集中在亞洲,交易總價值6億8700萬美金,其次,歐洲和北美也是交易成長的重要市場,分別進口了亞洲出口量的1/6左右。

報告中指出,中國總體野生動植物貿易在中醫草藥方面,出口量急劇增長,野生物消費量呈現上升趨勢;且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木材進口國,主要來自俄羅斯;而淡水龜類貿易也十分活躍。TRAFFIC中國專案負責人徐宏發教授表示:「在南方地區,吃穿山甲和淡水龜這種烏龜一類的東西現在又開始抬頭了…我們想通過這個報告來引起大家關注,消費野生動物的現象又有抬頭。要加強執法。」

不過,該報告帶來正面的消息:象牙非法貿易呈下降的趨勢。徐宏發表示:「非法象牙貿易的減少令人欣慰,不過我們希望有關管理部門不要放鬆警惕,要格外警惕非法的象牙產品趁機混入拍賣所得的合法象牙中。」

中英對照版報告全文請在此下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