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續發展下 台灣環保團體的角色轉變(上)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在永續發展下 台灣環保團體的角色轉變(上)

2008年12月17日
作者:陳曼麗(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台灣環境運動遊行現場 自從1965年美國瑞秋卡森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環境議題浮出檯面。1970年美國民間提出〈地球日活動〉,抗議日漸嚴重的環境污染情形,在4月22日有兩千萬美國人走上街頭,隨後擴及世界各地,目前有180個國家響應地球日活動。聯合國於1972年在瑞典召開「人類與環境會議」,後於1992年邀集171個國家代表在巴西舉行「地球高峰會」,通過「21世紀議程」,做為全球推動永續發展的藍圖。台灣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以致無法正式參與上述官方會議。

台灣在永續發展上,雖然國際參與遭受困難,但環保團體對國際趨勢積極蒐集資料,引入台灣,希望在政策、法令、教育、社區參與,都能和國際同步進行。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1990年,引進地球日活動在台灣舉行。1992年,參加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峰會議。2002年,組團參加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開的永續發展高峰會議。面對2012年即將到來,環保團體開始準備如何和國際對話,呈現台灣的永續樣貌。

政府民間從平行線到交集

永續發展的議題應該是由下而上的規劃,落實「全球性思考‧草根性行動」的精神,讓地方到中央都動起來。但是台灣在永續發展上,初期因為政府官員的官僚系統使然,中央政府和民間團體彷彿是兩條平行線,各做各的。政府於1997年8月23日成立「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簡稱永續會),納入永續發展的理念於施政中。直到2002年,開始邀請民間團體擔任永續會委員,由官方代表、學者、民間團體,各佔三分之一席次,總算有一點交集。民間團體除了環保團體外,另包括婦女團體、社福團體、企業團體。

永續會自2002年迄今,先後發佈執行「台灣永續發展宣言」、「台灣21世紀議程」、「永續發展行動計畫」、公佈46項「台灣永續發展指標」、頒發「國家永續發展獎」、2003年宣示為「永續台灣元年」、2003年開始推動縣市政府制訂「地方永續發展策略規劃」、2006年首次召開「國家永續發展會議」、2007年首度召開「國際永續發展論壇」,詳細資料可上網查詢 ( http://ivy3.epa.gov.tw/nsdn/ )。

台灣的環保團體在環保議題的操作,除了團體本身關心投入的議題外,遇有重大議題,總是以結盟方式,共同參與和承擔;例如:反核行動聯盟、生態保育聯盟、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催生聯盟、治水聯盟、反蘇花高聯盟。自2004年開始,每年舉行「全國NGO環境會議」,迄今已召開五屆,針對環境議題跨團體討論及提出後續的行動策略。今(2008)年,提出的是針對節能減碳政策和催生減碳三法:「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能源稅法(草案)」、「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草案)」立法遊說的行動。

環保團體與政府的緊張關係

民間環保團體雖然希望能和政府、企業、社區、學校建立友善的伙伴關係,但站在監督的角色,對於擁有較多資源的政府和企業同時存在著緊張的對立關係。早期,政府執意興建核能四廠,當地居民和環保團體同聲反對,產生很多抗議行動。後來雖然在立法院決議:同意台灣成為「非核家園」,不建「核五」,但「核四」繼續興建。此舉環保團體認為受到重挫,最近因為氣候變遷議題盛行,擁核團體又再鼓吹核能不會製造二氧化碳,造成氣候暖化,並對政府展開遊說,反核團體繼續和國際串連,希望不再繼續擴大核能發電版圖。

環保團體提出的前瞻性議題,例如:綠色消費、建立資源循環型社會、清淨家園等,都能得到政府善意回應,快速進行。但對於有爭議性的議題,政府往往採取「推、拖、拉」的手段,使工作進行幾乎停滯不前。這也使得環保團體認為政府「實問虛答」,沒有誠意,畢竟對於環境的禍害,要去面對才可能解決。台灣目前二氧化碳排放,世界排名第22名,占全球總排放量大約1%。2007年和1990年相比,增加120%,其中一半是由工廠產生,四分之一由交通運輸產生,政府在政策方面提出節能減碳十大無悔策略,重點偏向人民行動配合,卻沒有對產業採取強制手段,使環保團體非常不滿。環保團體希望依照京都議定書,回到1990年水準,但現在政府提出的是:在2016年回到2008年的水準,此舉也令環保團體非常錯愕。

氣候暖化造成海平面增高,颱風增加。台灣四面環海,低窪地區海水倒灌,農地鹽化,造成休耕原因之一。根據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指出:台灣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速率2.51公釐,為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的1.4倍。台灣西南部地層下陷速率,則高達每年7.89公釐。台灣長期平均每年3.5個颱風侵台,但自2000年以來為每年平均7個,而且中度以上颱風有增加趨勢。以上數據,令環保團體更加擔憂台灣的情勢險惡。環保團體看到的問題,政府決策單位不是不知,但在政府向經濟產業傾斜時,未來的結果,留給未來接棒者承擔,看誰接到最後一棒!

「永續台灣」是口號,還是積極落實?有賴政府、企業、環保團體、和人民共同努力。若以經濟成本分析,每年台灣因為風災、水災所支出的巨額善後經費,和政府的產業稅收相比,環保團體認為是支出大於收入的。(未完待續)

※ 本文發表於香港環保團體長春社40周年國際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