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追求「綠色」效益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在中國追求「綠色」效益

2009年01月15日
作者:張智康(世界資源研究所市場與企業項目高級助理)

中國的環境產業在不斷壯大,但它仍然面臨著潛在的威脅。張智康替投資者進行了風險評估。
「中國的綠色產業有了巨大的進步,但仍然充滿競爭,荊棘滿地,只有最強大的公司才能生存。」

中國的綠色企業還有一段路要走。圖片提供:小貓王。儘管當前面臨經濟衰退,中國的環境和可再生產業明年仍將強勁增長,這全都依靠中國政府最近推出的一攬子財政刺激政策。但是,那些尋找商業機會來淘金的私人投資者還要保持審慎,因為中國的綠色產業仍然面臨著各種挑戰,投資者必須小心應對,才能獲得成功。

直到目前,中國的綠色產業在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中一直巋然不動,並且繼續穩定地吸引著注入資金。這種彈性部分得益於中央政府最近推出的4萬億人民幣(5,860億美元)一攬子財政刺激政策,其中有3,500億元(510億美元)注明用於汙水處理廠和可再生能源設施等環保項目。

這場政府支持下的投資盛舉的效益很快顯現出來,中國各地都掀起一股環保項目政府招標的高潮。這些進展自然讓新投資者們充滿樂觀。私有諮詢公司清潔技術產業投資集團報告說,上個月在上海召開的會議認為中國的清潔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可能放緩。同樣國家發改委最近的報告也指出,單是第四季度,中國在沼氣等農村水源和能源設施方面的投資就超過220億元(30億美元)。

無論對中國的綠色產業還是改善環境的訴求來說,這無疑都是好消息。但是,那些想要在其中迅速獲得收益的投資者們還是要審慎。中國的綠色產業有了巨大的進步,但仍然充滿競爭,荊棘滿地,只有最強大的公司才能生存。

一個關鍵的挑戰就是成本。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固然比較低,但這裏的商業習慣是打價格戰,企業必須不斷想方設法降低產品價格。但是,最近中國的生產成本已經達到新高,部分原因在於那些必須依靠進口的原材料價格上漲。2008年8月,與2007年同期相比,中國生產價格指數上漲達到創紀錄的10.1%。價格上漲在國內光電板廠商中尤為突出,它們為了買到製造晶片用的矽,出價可以比外國競爭者高出一倍。這些額外的成本足以抵消低勞動成本所帶來的競爭優勢。

另一個挑戰是人力資本的短缺。中國並不缺少受過良好教育的員工,但那些素質最好的人全都去了金融和資訊技術等更能賺錢的產業。這些產業的吸引力在於它們能夠迅速獲得收益,而環保企業恰恰相反,它們的收益是細水長流式的。最後的結果就是許多中國綠色企業的人力資源素質較低。要改變這一現狀,唯一的辦法就是提供更有競爭力的薪酬。

由於管理機制的落後,環保產品和服務仍然支離破碎,這可能是最重大的挑戰。儘管中國一再強化環保法律,比如加強環保機構的權力,但是職能的落實仍然力度不夠。

舉個例子。中國環保部對全國500家最大企業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有40%的企業沒有採取它們在環境影響報告中所承諾的必要環保措施。另外,環保部還發現報告上來的嚴重污染事故數量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平均每兩天就會有一起。

中國肯定會出現一些既能改善環境,又能創造巨大收益的綠色企業。但是,這樣的企業必須同時具有傑出的技術能力和不可或缺的商業技巧。要慧眼辨別這樣的企業,明智的投資者就必須做足功課。

◎作者簡介:張智康,世界資源研究所市場與企業項目高級助理。本文只代表其個人觀點,節選自他的著作《可持續投資:長期業績的藝術》,該書由地球瞭望(Earthscan)出版社出版,卡裏•羅辛斯基、尼克•羅賓斯編輯。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9年1月7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