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祭與核四的空間爭奪戰 | 環境資訊中心
李永展

音樂祭與核四的空間爭奪戰

2004年07月21日
作者:李永展(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7月16日在福隆海水浴場沙灘5度登場。今年的音樂祭長達3天,預計將有近20萬人次欣賞。一如往年,社會焦點都集中在音樂祭演出內容及交通治安問題,而忽略由於雙溪河出海口轉向彩虹橋右側外灘,所以活動主舞台改搭在橋左側沙灘;至於出海口為何轉向以及沙灘為何減少的議題,便乏人問津了。

偽裝的沙灘 被忽視的議題

其實在去年音樂祭熱鬧喜慶的背後,便埋藏著一個日漸巨大的陰影,那就是隨著核四廠重件碼頭的施工,福隆海灘快速消失;去年踩在腳下的那片沙,已經不是經過千萬年日曬風蝕海水洗滌的原沙,而是從其他地方搬來應急的偽裝。可惜的是,這個議題在觀光活動及音樂表演的帶動下,核四廠重件碼頭該不該拆以及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能源政策等重要議題,便如船過無痕般消失無蹤了!

巧的是,在維也納出席「人與環境國際會議」時,核電廠及替代能源的問題也被提出討論。維也納市府官員指出,奧地利政府在數年前早已興建完成核電廠,原本準備運轉發電,然而由於52%民眾在公投時反對核能發電,所以即便核電廠已完工,奧地利政府仍毅然決定不予啟用;迄今奧地利境內沒有任何核能發電,而轉向其他形式的發電,其中有近10%的能源屬於再生能源。維也納市府官員指出,在成熟的市民社會及資訊公開的前提下,只要國民透過公投反對核能發電,那麼即便核電廠已完工仍可停止,而以再生能源來取代。反思台灣,如果市民社會成熟度及資訊公開化這兩個前提無法達到,公投反核四註定失敗!

此外,維也納市政府針對已興建的鄰避設施(即不要在我家後院的設施),為了減緩景觀負面效果,特別透過環境美學減輕其視覺衝擊。例如維也納市區內有一座焚化廠,市府邀請已故知名藝術家韓德特瓦塞(Hundertwasser)將其在「韓德特瓦塞館」(Hundertwasserhaus)中自然與建物一體化的手法,運用到垃圾焚化廠的視覺景觀設計,不僅減輕景觀負面衝擊,更成為觀光客參訪的景點之一。

是「環境美學」?還是「環境沒得學」?

奧地利經驗告訴我們,重大公共建設可透過公投表決要不要興建,如果公投結果非建不可,便應該運用環境美學緩和負面衝擊。然而台灣的公共建設要不要興建,一直是政經角力的結果,根本不是公民意識的呈現,更遑論與永續發展的關聯;現階段如果真要透過公投決定公共建設的興建與否,恐怕無法反映具永續發展理念的公民意識。更窘困的是,台灣政府及民間普遍缺乏環境美學的認知與經驗,必須透過環境教育及社區營造,針對空間美學的論述及體驗廣泛探討與學習,方能針對必要性公共建設的環境美學寄予厚望。

貢寮音樂祭的熱鬧喧囂背後,其實刻劃著音樂季與核四之間你死我活的互斥性;究竟我們要什麼樣的能源政策及環境空間,其實就決定在我們對類似核四廠的態度。我們必須沉痛地指出,台灣如果再繼續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的不永續方式進行國家建設,不消幾年,不用說比不上奧地利等歐美日進步國家,恐怕都會被匈牙利等新進歐盟國家超前。

在熱鬧的海洋音樂祭背後,或許我們真的該好好反思:台灣的永續未來在哪裏?是「環境美學」的台灣寶島?還是「環境沒得學」的台灣「堡」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