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藏族官員眼中的氣候變化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一位藏族官員眼中的氣候變化

2009年02月11日
作者:李泰格(環境與科學記者)

全球變暖惡化環境變遷使青藏高原的草場受到了威脅。李泰格採訪當地官員,對如何對付這場前所未有的挑戰進行了報導。

由於湖水上漲,那曲地區已經搬遷和等待搬遷的有上萬人之多。要知道,整個那曲地區的人口加起來也不過42萬人。

青康藏高原景致。 圖片提供:livepine一位土生土長的藏族官員,會怎樣看待氣候變化? 9月中旬,我們幾位元同行自發組織過一次「氣候變化西藏行」——實地走訪西藏應對氣候變化的情況。

第一站是那曲。那曲位於藏北高原,距離拉薩300多公里。選擇那曲,原因之一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CAAS)正在那裏開展適應氣候變化的研究項目。

中國農業科學院方面並沒有研究人員長駐那曲。不過,項目負責人林而達研究員事先向我們推薦了一位元採訪物件:那曲地區行政公署副專員江村旺紮。 林而達與江村旺紮相識於2003年。那一年,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赴那曲調研草原保護與建設。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林而達,是調研團隊的一個主要人物。

當時的江村旺紮,是那曲地區農牧局的黨組書記。他代表那曲向調研團隊彙報藏北高原生態環境的問題,給林而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藏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長江、怒江、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草原面積占全國草原面積近一成。林而達長期研究氣候變化,並多次親歷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深知藏北高原在氣候變化之戰中的重要地位。

但令人痛心的是,藏北高原的草原生態近年來退化嚴重。於是,林而達決定與江村旺紮開始合作,首先利用衛星遙感對那曲地區的草地退化現狀進行監測。

林而達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所爭取到一筆研究經費,並幫助那曲地區培訓技術人員。但經費還是不夠。江村旺紮專門跑去找西藏自治區的有關領導,做起「遊說」的工作。

江村旺紮沒有對我們透露當初的「遊說」細節。不管怎樣,他最終獲得了所需的經費。

在草地退化遙感監測的基礎上,雙方又共同繪製了那曲地區的草地生態功能區劃——其土地被劃分為嚴格保護生態區、重點治理與控制利用區,以及資源開發利用區。

據說,這是西藏第一個地區性的生態功能區劃方案。但問題在於,方案會不會成為一紙空文,最終無法執行呢?江村旺紮的回答是,這個方案分發到了那曲各級官員手中,正在成為當地「國土綜合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建設規劃的理論基礎」。

那曲地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合作並不是一帆風順。本來,在距離那曲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不太遠的地方,研究人員設立了一個載畜量試驗基地。所謂載畜量試驗,是將試驗草地劃分為若干塊,按週期進行牛羊的輪牧,以估算不同氣候和生態條件下草地所能承載的牲畜數量。江村旺紮說,希望今後可以為牧民提供「載畜量」的預測服務,「就像天氣預報那樣」。

但青藏鐵路通車以後,那曲要修建一個大型物流中心,佔用了原來的載畜量試驗基地。這讓江村旺紮感到惋惜,「就像是一個電視記者沒有了攝像機。」 後來,研究人員在安多縣新選了一片試驗基地,載畜量試驗才得以繼續。這也是目前正在進行的國家科技支撐重點課題「藏北生態屏障區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示範」的一個組成部分。

新的試驗基地海拔接近5000米,再往前不遠就是著名的唐古喇山口。江村旺紮帶著我們這些記者,沿青藏公路驅車北上。 在公路兩旁,不時可以見到一些光凸凸的草地。江村旺紮給我們介紹這些退化草地時,看上去頗有些傷感。

草地和畜牧業是那曲的根基。但不幸的是,受氣候變化、人為干擾、過度放牧和鼠害等因素影響,當地的草地退化非常嚴重。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與那曲地區合作開展的遙感監測,截止到2004年,那曲共有3.2億畝草地出現退化,占該地區草地總面積的一半,其中重度和極重度退化面積超過0.6億畝。

江村旺紮及其同事並不打算坐以待斃。從那曲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出發,驅車兩個多小時以後,我們看到一片已經退化的草地。儘管同行的有那曲地區農牧局的技術人員,但江村旺紮還是親自上陣,給我們講解這片草地上正在進行的試驗:通過從怒江源頭取水、採用噴灌方式補充水分,以及結合補播、施肥、滅鼠等措施,以逐漸恢復退化草地的生產力。

江村旺紮還打算帶我們去看更為偏僻的載畜量試驗基地。但我們這些記者中已經有人出現了高原反應,只好往回撤退,留下了一些遺憾。 江村旺紮表示,希望通過退化草地恢復、載畜量評估等技術示範,摸索出藏北高原適應氣候變化的合理方案,然後在牧民中傳播和推廣相關。 「氣候變化是影響草原生態演替的一個主要因素,傳統產業只能從如何適應的角度去思考」,他說,「對於藏北草原生態的認識,以及如何指導草原畜牧業,只能從我做起,從基礎研究開始。」

和我們的交談中,江村旺紮還提起了近年來不斷出現的湖泊水災。從2004年起,那曲地區那曲縣那麼切鄉就不斷被上漲的湖水侵擾,共有200多戶牧民遷出了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

江村旺紮清楚地記得他聞訊趕到那麼切鄉水災現場後目睹的情景:肆虐的湖水一路上行,穿過位於低窪處的草場,慢慢向高處侵入。很多牧民的房屋和畜圈羊棚都快被淹沒,還有一些牧民的房屋開始冒水。

「從明朝以來的史料和牧民的傳說中,都未曾發現有類似的事情。」他補充說。

在很多科學家看來,全球變暖導致的冰川消退加速,正是藏北高原湖泊水位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江村旺紮的腦子中,還記得這樣一個資料:由於湖水上漲,那曲地區已經搬遷和等待搬遷的有上萬人之多。要知道,整個那曲地區的人口加起來也不過42萬人。

對這位藏族地方官員而言,氣候變化早已是日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和我們告別之前,江村旺紮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西方科學家可以從他們的空氣中檢測出亞洲飄過去的污染物顆粒,中國科學家能不能在青藏高原找到西方國家一百多年前開始排放溫室氣體、並且影響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證據?

據說,這個問題難住了氣候變化專家林而達。

參考資料 :

  • 李泰格,北京的環境與科學記者,擅長深度報導。1997年獲四川大學工學碩士;2003-2004年,獲Knight科學新聞獎學金資助,在麻省理工學院做訪問學者。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9年1月30日。
  •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