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WTO看美國農業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從WTO看美國農業

2009年05月07日
作者:杜大維

1981年農發會送我到美國維斯康馨州(Wisconsin),參加美國FFA(Future Farmer Association)進修計畫。受訓後返國想要大展身手,但因為我沒有農業市場知識,也不懂農產行銷規劃 ,所以我大敗。因而賣掉農地,還清債務,轉換跑道,改做房地產買賣。1988年因某種特殊機緣再度前往美國求發展,我還是再度選擇農業做為我的理想目標。專心研究農產品行銷,直接投入農業市場工作,直到2003年退休回國為止。以下針對我個人在美國期間,所看到的美國政府在農業轉型上所做的扶導政策,簡述參考如下:

一、從傳統經營模式進入農業企業化,美國政府與農民如何因應?

1980年代當時美國大部分的農戶還是維持傳統經營模式,養牛的要自己種植飼料,例如玉米、牧草等;養豬的也是自己種植豬所要吃的飼料作物,完全自產自足。飼養的數量則因地的大小而定,販賣牛、豬的收入是他們主要的收入。牛、豬吃剩的作物再轉賣是他們額外的收入,一般農戶都不富裕,要靠節儉才能安定生活。

美國農民所耕種的土地面積都很大,但人口很少,所以要依賴農業機械代勞。因此,美國在農業機械的使用上相當多元,也相當成功,但在農業生產上卻因此造成生產過剩的嚴重問題。尤其在美國的內陸、中北部的農業地區,酪農的奶業產品與其剩餘的五穀雜糧﹝玉米、小麥,大豆等﹞,因內陸在交通運輸上較遠而不便,產量多,又遠離人口密集中的東西兩岸,農民普遍缺乏國際貿易知識,在銷售無門的情況之下,只能依賴政府的協助。美國政府為此傷透了腦筋,農民的安定是國家之根基,政府又不能視而不見。

美國政府要求國際間大量採購美國農產品,換取美國進口工業產品的訂單,平衡國際貿易逆差,因而大量消化美國農業產品。但如此作法對於美國農民的生活仍然沒有改善,原因是農民的農業生產成本太高、機械的投資成本太大、農業機械貸款太多、農民揹負利息太重、機械保養費太高、農業機械使用率又太低。因為美國一年當中有半年是在風雪的壟罩下,每年只能生產一季,就如同我們人類過生日一樣一年只過一次生日派對。

美國政府為了要提高農民收益,開始教導農民 「農業企業化經營」,希望在效率上來幫助農民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毛利。更希望提高昂貴的農業機械使用率,讓邊際效率提升。甚至要求農民不要購買農業機械,積極培育專業的代耕公司,由學者專家來教導農民專業的分工,包含整地、播種、施肥、除草、灌溉、收割、產後殺蟲殺菌、儲藏及保鮮等做非常細部的專業分工。「採收的果實表皮會有小蟲及雜菌,需要處理才能長久儲藏」,精準的投入農業生產。農民只要專注在自己的專長管理上,其餘的工作則交由專業的代耕公司處理。因此,成本會降低,更可貴的是因此可以吸引大量的知識青年投入農業生產,一併解決農業人口老化的問題。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專業分工觀念。台灣農民從頭到尾都要自己做,不可能又專又精,所以效率差,成本自然就高。美國的農業轉型成功,又推動WTO國際政策,他是最主要的WTO獲利國。

二、美國一年只產一季,為何能產量足、價格穩?

美國政府另一個政策是:要以農業產能來穩定國家經濟、穩定物價、讓人民生活安定、減少犯罪率、抑制通貨膨脹。所以到目前為止,美國所有的農、漁、畜牧產品皆不用課稅,其目的在於減輕人民生上活的稅務負擔。可見美國政府對農業的重視程度。他們在這方面更進一步結合企業資金,運用學者專家,經營管理、行銷規劃、市場學等專家的優勢,做了非常成功的應用。

前面提到一年生產一季,為何能產量足、價格穩?尤其在較難保存的生鮮蔬菜、水果方面,專家學者們提供長途運送的技術與長久保鮮、儲藏的專業研究知識﹝在儲藏保鮮之前,會先應用新科技,做分級、分類處理;如紅外線照射、分別每顆水果的成熟度、做分類包裝、分別儲藏時的溫度調控依據,讓水果能保存的更好、以及出售前後的順序安排等﹞。分級有助於因應客戶需求與價位的調整,讓農產品能在銷售時間上做調節,不必急於相互銷價賤售。經營者能在生產上做產能計畫,﹝依前季市場的需求量做當季的生產計劃調節﹞。行銷者依當季的實際產量做市場布局、行銷規劃﹝如遇實際產量比所需市場還大,他們會有再開闢新市場的戰略應變,或是折價促銷;如果產量不足,會做價格的調升,平衡市場的步調﹞這又是市場學專家的智慧。

農產品如果品質好、成本低就不怕多,每一種農業產品都可以加工,加工後更能提高它的附加價值,可以更多元化的行銷於市場。但一定要產量足夠穩定,否則工廠沒辦法加工營運,不能讓工廠一天打魚三天曬網。量大生產成本又低,在國際間將有助於市場佔有率,具有掌控市場、主導市場的優勢。農民在生產之前,如果沒計劃,只一味盲目生產是「危險」的,可能衍生產品過剩的問題,如果又沒有行銷規劃,就可能賤價出售而造成血本無歸。

三、不要盲目追求高價位的農作物

高價位的農作物一定是高成本,如反季節的夏季作物,你為了要提前上市,搶高價位市場,所以你必須投入保溫設備,這樣會增加生產成本。大家都如此想法,就會引來一窩蜂的跟進,如果遇到氣候不順,天災地變,無法如願就慘了。穩定保守的做法,首先要考慮自己的技術與能力,生產的種類不要多,掌握自己最拿手的作物,有助於提高品質與產量,使成本降到最低。低價位的農產品如果管控得當,成本比他人低,將更具有競爭的能力,市場會更普及,銷售會更容易,銷售的成本降低,利潤則會提高,這樣更能照顧一般消費者,也是功德無量的意外收穫。

以上是我在美國期間,對於美國的農業優點的論述,至於更多的專業技術在此無法一一報告;﹝如農業機械的有效利用與及改良,農產品的保鮮、儲藏技術、生產計劃、行銷規劃、國際市場的開發等專業技術﹞以後有機會再跟個位一一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