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歸農青年的農村復興夢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一位歸農青年的農村復興夢

2009年07月19日
作者:凱西

稻。圖片來源:「收拾書包上學去」部落格年近40的阿龍是嘉義民雄的農家子弟。少時離鄉求學,退伍後在工廠作過一陣子操作員,之後轉換跑道至林場工作。在林場與花木鳥蟲朝夕相處期間,阿龍體認到自己真正想做的是自然農耕,於是在2002年返鄉,朝務農之路匍匐前進。

回想起小時候村裡家家戶戶門口都有一台蕃茄篩選機,阿龍說,當時的小蕃茄產業讓村子充滿了活力與生機,如今卻因為生態失衡,田裡幾乎已種不出健康的小蕃茄了。三年前,他開始以無農藥化肥的方式栽種小蕃茄與稻米,為的是喚回那幅有活力的農村景象。

決定返鄉務農之後,阿龍陸續到中興大學、嘉義大學、農改場等機構修習有機栽培研習課程、微生物應用等農學知識,再由幾年來的實作中慢慢調整,發展出「師法自然」的生態耕作原則。即使阿龍的農園「憨己園」未參與有機認證,他的整體耕作規劃卻是以生態平衡為考量,目標則是以不增加環境負擔的方式耕種出具有原始風味的作物。

動線蜿蜒的淨化水道。圖片來源:「收拾書包上學去」部落格針對灌溉水源,阿龍設計了濕地區與蜿蜒的水道,藉以拉長地下水的動線、減緩流速,並利用多層次栽培的水生植物及溼地豐富的生態來加以淨化活化。隔離方面,農園周邊除了有原本的產業道路與圳溝可資緩衝,阿龍另栽植了日本女貞及扶桑作為綠籬。耕作流程中,除了收割以外,從育苗、插秧、烘乾到碾米與包裝都是阿龍以自家機械親自操作,大大降低了外來污染的可能性。

健康的作物來自健康的土壤。阿龍將草葉堆肥區設在濕地區,堆肥產生的有機質可隨著灌溉水的動線沿途施肥。兩期之間則種植太陽麻、苕子、大豆等綠肥植物,翻耕時再加入米糠、粗糠增加土壤的有機質,為作物提供更自然的肥份。

一般農人最頭痛的雜草,在阿龍眼中是提高生物多樣性的功臣。生態食物鏈的形成有賴雜草提供給昆蟲作為食物與棲地,草相越豐富則食物鏈越趨於完整。雖然雜草會攝取土壤中的養分,但也具有改善土質的功能。不過在作物幼苗時期,周圍如有過於強勢的草類,還是會以割草機進行除草作業,割除的部分則成為作物的覆蓋物。

圖片來源:「收拾書包上學去」部落格至於病蟲害問題,主要是大規模種植單一作物所引起。因此阿龍選擇多樣作物混合栽植,並藉由提高田間的生物多樣性來減輕病蟲害。農園內的溼地以及豐富的林相草相,能在每期的翻耕之後提供田間昆蟲棲息與覓食之地,因此每當有新的昆蟲出現,必有天敵尾隨而來,不至釀成嚴重蟲害。

他認為生物防治法的出發點是「順我者生、逆我者亡」。或許可作為過渡期的權宜之計,但若長期使用,生態還是不容易趨向平衡,因為一項人為干預往往導向更多的人為干預。對阿龍而言,與其不明究理地加以干預,不如先培養自己對田間生態的敏感度,學習只在必要的時候採取必要的措施,才能真正治標又治本。

「憨己園」目前的作物以小蕃茄與稻米輪作為主,另少量栽種當季蔬菜;未來將朝向「零人為干預」的耕作風格邁進,順應環境的地形、方位等微氣候適時適地而種,逐步發展為具有教育性質的生態農場,期與有緣人分享「相信自然、順其自然」的耕作理念。

※ 本文轉載自部落格:「收拾書包種田去
※ 相關連結:阿龍的憨己園 (自然風蔬果。手工生活陶。陶藝教學。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