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料庫的建立 為環境變遷留紀錄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料庫的建立 為環境變遷留紀錄

2003年06月03日
環境資訊電子報策劃

我們所處的環境,除了隨著日夜、或是春夏秋冬…等自然因素的改變外,最大的還是因為人為力量的改變,但是,這些變化往往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所造成的,換句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為環境的變化留下紀錄,便成為一件重要的工作。除了發揮鑑古知今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透過經年累月的紀錄,可以讓我們預測未來的變化,好讓我們及早因應,而不致於到了某一天,環境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那時候,可就後悔也來不及了。

環境資料庫的建立既然這麼重要,那麼台灣在這方面究竟做了些什麼工作呢?趁著環境日的前夕,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目前的進展。

談到資料庫的建置,向來都是學者或是政府所感興趣的,也因此,目前大部份的環境資料庫都是由學者或政府機構所建置的。而這些資料庫又可依據時間,來分成兩大類,一類是跟比較不受時間影響,像是百科、字典或文獻型的資料庫,例如台灣物種資料庫、植物資料庫、環境辭典資料庫、環境研究文獻資料庫…等;另一類則是隨著時間改變而紀錄的環境資料,例如空氣品質資料庫、河川水質料庫…等。學者因為著重在學術研究,因此,多半投入在前者規劃與建置,後者則僅只於規劃;而政府因為施政參考的需要,必需長期的監測環境的變化,因此,對於後者的貢獻較大。尤其是環保署成立之後,根據空氣、水質、土壤…等多項重要的環境因子,展開長期的監測,累積了相當多重要的環境變遷的資料。

數十年來,不論是中央、地方政府,或是學者們,因為不同的目的及需要,前前後後分別建置了許多的環境資料庫。為了提高資料收集的品質與效率,簡化重覆的工作,有系統的收集環境的現況資料,國科會永續發展委員會從2000年展開「永續台灣願景與策略研究」計劃,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整合各個環境資料庫,尤其是將環保署歷年來所建置的資料庫整併,並與各縣市地方環保局合作,從地方到中央連成一氣。只可惜該計劃目前尚偏重在環保署所管轄的範圍的資料庫,未來如果能進一步將生態類的資料庫一併納入,就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台灣環境資料庫。

由於政府及學者的興趣跟需求,與一般民眾不同,因此,許多民間團體也投入在環境資料庫的建置工作上。但是,多偏重在環境事件的紀錄,希望透過這個方式,即時反應台灣所發生的各項環境問題,促進民眾對環境的關心,也替台灣的環境留下歷史資料,做為後人的參考。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環境資訊協會所建置的環境資訊中心資料庫,不僅收集台灣本土的環境事件,也收集全球及中國的資訊,三年多來累積超過4萬筆的圖文資訊,成為台灣最大的民間環境新聞資料庫,並且透過環境資訊年鑑的編撰工作,為台灣的環境留下重要的紀錄。此外,為了更有效的呈現及追蹤各個環境事件發生的始末,環境資訊協會並成立環境事件紀錄小組,推動以環境事件為主題的資料庫建置工作,也是頗值得大家矚目的。

未來,如能再進一步結合民間的力量與政府的資源,除了記錄環境現況的變化,也能及時反應環境的問題,從空間到時間,構成一個完整的台灣環境資訊中心,相信對台灣環境品質的提昇,絕對有很大的幫助。知道了這麼多默默在背後替環境留下紀錄的工作,是不是讓你也產生一股共同為台灣的環境而努力的熱情呢?

【相關資料】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