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尋奇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土地公尋奇

2009年08月03日
採訪/撰稿 陳佳利;攝影/剪輯 陳忠峰

生存,仰賴大地,在豐饒的土地上,我們站在這裡,生命的根源,情感的連結,一切來自土地。在人們的信仰裡,守護大地的土地之神,逐漸從無形到具體、從儉樸到華麗,不變的是那份崇敬自然,尊重土地的意義。

516土地公尋奇

我們的祖先,對大自然是敬畏的,從雷電風火到日月山川,相信有神明的力量在掌管一切,而人們生活依歸的土地,也有土地之神,也就是土地公。

看天吃飯的農民,是和土地最親密的一群人,他們感恩土地生養萬物,也盼望土地公多加保佑,在農村,幾乎田頭田尾都有土地公。

土地公就像慈祥的長者,守護在我們周圍。在民間信仰的神靈系統中,祂是最基層的行政神,就像是派駐在人間的里長,是和人們關係最密切的神。不過最早的土地公是無形的,往往就用石頭代表。漸漸的,土地公的形象在人們的想像中,有了福壽雙全的老員外模樣,稱為福德正神,同時百姓也開始為祂打造遮風避雨的地方。早期的土地公廟大都低矮儉樸,百姓容易集資興建,呼應土地公親民的形象。

另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土地公廟幾乎都在大樹下,一方面是先民捨不得土地公風吹日曬,大樹好遮蔭,而大樹豐沛的生命力,也讓先民產生了崇敬的心意。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組主任周明表示,民間習俗中,先民認為有大樹就有神,常常小孩不好照顧,就去拜大樹公,保佑小孩頭好壯壯。

一開始是樹公的崇拜,後來就開始在樹頭底下建立基座,拱小小的祠堂,把神像雕刻放進去,題為福德正神,來膜拜的香客,拜大樹公也拜福德正神,從此樹公和土地公合而為一,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在台中東勢,也有一座特別的土地公廟,石頭堤防變成了土地公,當地人稱為鯉魚伯公。過去大安溪潰堤,東村里這個村莊毫髮無傷,在一次洪水退去之後,赫然發現,堤防呈現一條大鯉魚的形狀,居民感恩鯉魚神來保護村莊,就建神龕紀念鯉魚伯公,後來因為神格兩者競合,就讓石堤防定位在福德正神。居民對大河的崇拜與對洪水的敬畏,表露在對鯉魚伯公的信仰中。過程裡,原本沒有神像的鯉魚伯公,也出現了腳踩鯉魚的土地公造型。東勢鎮東安里洪水氾濫的歷史,寫進了這座土地公廟,土地公不但守護土地,也見證了過往。

桃園縣大溪鎮,有一座水上土地公,記錄先民鑿池蓄水的開發軌跡。被稱為「千塘鄉」的桃園,早期因為桃園台地的河流水位低,供水不足,先民為了儲存雨水,灌溉農作,興建了許多埤塘。這座水上土地公的所在地,原本是茶園,在開挖水池的過程中,土地公不肯離開,基於尊重,當地居民在原地打造了高台,把土地公廟原封不動的墊高,形成了特殊的水上景象。

向農田水利會承租這個埤塘來養魚的郭先生,會定時過來整理打掃。這座土地公廟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沒有人知道它確切的建造時間,不過在廟旁,倒是有一塊石板記錄了當年村民集資興建的往事。

在台灣,土地公幾乎是無所不在,在田野間、街頭巷弄間、山區林道出入口都能見到土地公,甚至在台灣第二高峰雪山上,還有一座全台海拔最高的土地公廟,隱含著對山神的敬畏,慈祥的土地公,在高大的圓柏下,守護著往來的登山客。

土地公守護土地,漸漸的也與環境融為一體,在埔里基督教醫院工作的郭隆仁醫師發現了這項特質,他跑遍全台,鑽遍山間小路,透過鏡頭,記錄下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土地公廟。尋找土地公廟的過程是漫長的,有時候一整天也找不到一座,但是偶而也會有驚喜。一座座費心搜尋的土地公廟,透過郭醫師的雙眼,化作一幅幅訴說土地故事的黑白照片,從石頭、大樹到各式古樸小巧的建物,土地公廟靜靜的與環境和諧共處。

然而,社會變遷的腳步也反映在土地公廟上,這個改變讓郭醫師感到焦急,他說,早期那種比較小巧的廟,都在山裡面才有,最早用石頭代表土地公的,幾乎都消失不見了,而都會區則大部分改建成比較大的廟。

在社會變遷下,隨著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人們對土地的情感,不再像以前那麼強烈,因而對土地公的期待也有了轉變,在「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下,漸漸的,土地公也被當成財神來拜。

在台北縣瑞芳鎮的九份福山宮,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這裡因為淘金而迅速發展,讓福山宮從小廟擴建成日治時期,全台灣最大的土地公廟,當年古樸的石板小廟因為靈驗,信眾不敢拆除而在原址加蓋,形成了特別的「廟中廟」,土地公神像的手裡,也不再是柺杖,而是金光閃耀的金元寶。只是隨著礦業沒落,香火不復當年,福山宮與九份,共起共落。

土地公廟的興衰和地方發展緊密的相連著,隨著經濟改善,土地公廟也越蓋越大,位在宜蘭四結的福德廟,規模宏偉,在寺廟上還有一座高達126尺的土地公神像,手裡的大元寶和玉如意,是突顯土地公的財富象徵。

土地公照看人們生活點滴,祂的存在映照著人們心中的渴望,然而不管人們對土地公的期待有何改變,回溯土地公信仰的根本,尊重大地是土地神至始至終要傳達的真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組主任周明說,土地就是環境,對土地的尊敬可以投射在對整個大環境的尊重,無論社會怎麼變,我們對土地環境大自然的虔敬,應當是不變的。

從農業社會到工商業社會,土地公始終在我們周圍,祂一路見證人們的生活,而人們的生活也反映在一座座不同的土地廟裡。從早期的石頭、大樹、小廟,到富麗堂皇的宏偉大廟,從田頭田尾土地公到街頭巷尾土地公,不管土地公如何轉變,祂慈祥親和的面容,始終牽引著人們與土地之間,那層永遠無法切斷的關連。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